訂閱當期季刊

實構築季刊 - 感知.In and Out Awareness.in and out
電子版試讀

感知提示空間新經驗

從本期的六個案子來看,隱約可以感受到在空間知覺上都指引出一種內部跟外部空間關係的可能性。譬如林聖峰(嶼山工房)在「超出建築」的展場設計,城市中歷史建築的豐富涵構及線性水平的建築尺度中空間秩序的對話,是退出建築物外,藉由線性的軸線去建立內部觀者與作品、建築物的關係;忠泰美術館與王德瑜、林柏陽在「感知現場」從身體的尺度(身體感)去思考,引導觀者在場域中自由地進出,創造出不一樣的探索方式;再看到Duncan Lewis的國外住宅案「EKKO」,把樹種植在建築皮層裡,內外界線的消融,有如同時置身於室內與室外的感覺;而在公共空間方面,周祖珍的「國道一號楊梅休息站」,打破既定的框架,傳統休憩廁所處處是死角的空間,創造一個涵納自然的多向度圓形構造;大元建築工場的「漢寶德紀念館」則以兩個盒子的內外關係創造微妙的紀念性,同時讓動線在幾何量體的內外穿梭,製造出豐富的空間經驗;而李文勝的「法鼓山雲來別苑」的立面看似簡潔,實際上是透過不同layer做出建築的進出面,進而達到建築物理環境的控制,使建築物不需完全依賴空調系統,也能形成舒適的空間。這些案子似乎都在嘗試做出內與外的某種關係,創造深刻且嶄新的空間經驗,也可以說是從空間感知出發來思考建築的做法。

自然總在建築的是與非、模糊與清晰、隱藏與明顯中交織滲透。自然並非建築意識形態或美學的不在場證明。現代性促使人類脫離了環境,我們必須重建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連結,也讓夢想得以有成長茁壯的空間。

建築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將被建築與自然之間的新關係取代。土地的過度都市化已演變成為關鍵問題且影響深遠;新文化與新人類的密度能協同發展並回應人們的新需求、新價值,我們需要給這樣的新都市文化一個機會。於此框架之下,將建築的壓迫感降到最低,乃至終能重新思考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新關係與和解可能。

TOTO GALLERY・MA 成立於1985年,是位於東京乃木坂的建築藝廊。作為日本住宅設備製造商TOTO的文化活動使用,今年是三十八週年。我從2016年開始擔任這家藝廊的代表。畫廊的命名來自日本獨特的「ma-ai間合い」概念,它闡述了人、時間和空間之間感知到的、時空上的間隔或之間的空隙。從外觀上看,它是一棟普通的辦公大樓,三四層為藝廊,有兩個室內的藝廊空間和一個戶外中庭。雖然只有兩百四十平方公尺的小藝廊,但是在室內、戶外和室內之間穿梭,你可以體驗到豐富的身體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