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IEAGD 9

【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已經成為每年夏天臺灣與亞洲的年輕建築創作者矚目的焦點。今年在邁入第九屆的時刻,我們回應當前全球改採線上連結的風潮,特別企劃與TAIWAN 20及實構築季刊合作,將TAIWAN 20入選的作品,進行具有歷史意義的線上展覽。

除了線上展以外,這些入選的作品也將在八月一號及二號,於實踐大學MN棟B2中庭陳列模型及設計研究相關圖表,做為大評圖評選展的內容。今年這個台灣限定版的大評圖評審將從中選出至少六件作品,八月二號下午三點於實踐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大評圖,並同步進行線上直播。期望藉由網路的力量使缺少國際交流的本屆大評圖能讓更多的建築人認識本次活動,並在全球不同的角落一同參與。

除上述的改變,今年的策展人也為這難得的台灣限定版大評圖提出了改版。本次大評圖的評審陣容除了以往以建築人為主的評圖陣容,另外邀請了林平、王俊傑、王增榮、黃聲遠、蔡明亮、詹偉雄等六位台灣視覺藝術、藝術評論、電影創作、文化評論等領域的文化人與創作人加入評圖陣容,希望能讓參與者的作品從過往建築評論的對話,走進一個更寬廣的文化評論、創作評論範疇去進行對話,提供一種相較過往經驗差異更大的大評圖經驗,期望創作者能因為這樣的改版從中獲得更多面向的反饋,讓這屆台灣限定版的大評圖成為一生難忘的回憶。

本次 TAIWAN 20 的六位策展人及其策展宣言如下:

陳玉霖|MAYU architects 主持建築師

作為建築師,我們應把握每一次的機會,透過建築的行動宣示我們希望把世界變成什麼樣子。行動的順序應該是這樣子的:一開始先探索我們身處的世界,繼而設法找到其中的破綻或線索,最終設計之、改變之。其中,我認為「設法找到世界的破綻或線索」是最為關鍵之處,因為這是充滿個人風格的一步:年輕建築師憑一己之力撬開看似光滑的世界一個缺角,不論他是批判地、充滿感情地、詩意地或是刻意誤讀地為之。如同Umberto Eco的小說《傅科擺》中三位主角的「計畫」,透過對史實的理解加上刻意的假想與嫁接,建構出連作者本人及運轉中的歷史都信以為真的虛實交錯。這樣的畢業設計將會比真實還真實,具有寓言及革命的力量。

策展作品

  • 廖宗勳/雨日慶典 Celebration of Rain
  • 李映玫/失物招領 Lost & Found
  • 陳品蓉/樂逃園:以三聯畫為前導的建築敘事深究Resort Lost, Architecture Narrative Study From Triptychs
  • 莊博竣/斷裂的景與複數的切片 Looking through the Openings

曾令理|偶然設計Serendipity Studio 主持人

建築發明家 Architectural Inventor

庫柏聯盟The Cooper Union的創校人Peter Cooper是一位發明家,學校只有三個系分別是:建築、工程、藝術,他認為這是最有創造性的學科,也是最接近「神」的領域。

建築作為一個高整合性的學問,發明家屬性在當代是不可缺席的特質。藉由畢業設計的研究與執行,期待同學們可以找到事物有用的新組合與啟發性的觀點,不再追求狹義的風格與空間形式,而是利用空間專長與敏銳度,投入在對未知的探索與價值的創造,在不斷更新的世界觀下持續的「建築拓荒」。

策展作品

  • 侯咖享/神性再塑-離岸風場與人造海岸的感知再現 The Second Translation of Nature Spirit and Wild Wind
  • 游子毅/管狀建築 Tubenism
  • 鄭詠澤+許孟漢/老地方見 Shall We Meet in Our Regular Place

曾志偉|自然洋行建築圑隊主持人

在這個越來越說不清楚建築是什麼的年代,單一的緩慢追求的專注,在不斷岔題、分心、式微後,訓化成一個個迷思的個體。若建築本身不再是這麼權重的課題,試想我們能回到這個時代的核心命題、或者在乎個人的細微感受、個人在生活的反饋,淺白或專注的回應自己所屬意內心世界,能不為非作歹的持續,哪日野火燎原時,形塑當代豐盛多變的樣子。

那場面,便自然地以說不清楚、數不盡的美和同理心,存在於這個世界。

策展作品

  • 黃意茹/異質體系Micro Heterotopias
  • 林昶宇/潮汐劇場Tide Cinema
  • 吳疆/解山構林Deconstructing Forests
  • 洪婉婷+蘇禾豐/圮.再生中繼站Decline.Regenerative Relay Station

張容豪|鋼混建築rc Architects主持人

看過盛開的花朵嗎?

花朵是自然生物,她們就是純然的生長,沒有對錯⋯⋯而設計的作品也一樣。當設計者透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那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無所謂好壞。年輕的設計專業者,可能因為外界既定的評價,來認定自己設計的優劣,其實可以不必如此。重要的是,基於設計概念的辯證性而被提出的多元化畢業作品,建構出公眾交流的媒介。透過尊重每位創作者的表達,每個設計都像是盛開的花朵,盡情的綻放!

策展作品

  • 黃奕恩/建築怪獸 Architecture Monster
  • 鄭舒云/觀看動物園The Zoo of Menagerie
  • 羅國碩/城事字造所:直興後市場時代 City Words Manufacturing:the Post Market Design
  • 劉忻怡/重慶森林Chongqing Expression

簡志穎|群青設計事務所主持人

建築存在一個神秘的內在驅動力量,如同看不到卻能感受到過往身世經歷的滄桑,那種虛幻同時又如此實存的特質,唯有透過體驗與想像的重新交織,讓不在場的、缺失的去重疊、豐富實體空間,其精神面貌才能顯現。

當追求事物極致的狀態時,會發現不同事物本質裡神秘的內在力量是接近的,因此這個力量能帶你/妳跨越年齡、技術、現實⋯⋯等的束縛,你/妳要相信即使現階段能力不成熟,但不影響你/妳展現遠大往前走的能力。

在不成熟的容許值範圍內,保持思辨的能力是重要的,思辨是不同價值之間互相辯證的過程,它不會出現一個明確定義的結果,反而是不屬於任何一切的定義才是最終的產物,這無法定義的產物可以讓你/妳在神秘的力量裡保持理性地重新理解事物平凡的表象。

策展作品

  • 陳薈文/鳳山文化城10×10:展示現代社會圖像FengShan Cultural City10×10:Display Images of Modern Society
  • 吳昕叡/南方公路的異樣所在The Uncanny of Heading South
  • 楊巧琳/城市中的逝者之地Deadpan

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在全球抗疫期間,台灣因爲有了SARS的經驗,而能夠敏感的超前部署防疫措施,這說明了災害之於社會交互影響下可能產生出某種制度性的演化。我今年提出的策展主題是「台灣學」,如同在“Taiwan can help”的口號之前,其實社會必需要先有能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幫助他人。那是否有一種屬於台灣,在社會文化中存在,並且蓄積已久,有可能藉由畢業設計的研究與設計被知識化與經驗化,並且有機會藉由建築或某種形式輸出至其他地方,形成有意義的影響?

策展作品

  • 賴芊卉/入世修行法-微修身「色身.法身」Between Worldly & Un Worldly
  • 林靜雯/黑豆.瓊麻.梅花鹿. Factory of Fermentation
  • 吳楹婕/地域性構築之牧場建築永續發展Regional Tectonic of Farmhouse Sustainability


主辦單位 Organizers

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 Chinese Institute of Urban Design Taiwan

大評圖行動組織 Grand Review Action Team


協辦單位 Association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Shih Chien University

實構築季刊 a+tec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Taiwan Architecture Magazine


贊助單位 Sponsors

清水建築工坊 Pure Architecture

璞園團隊.璞永建設 Pauian Archiland

莊學能建築師 Hsueh-Neng Chuang Architect

大尺建築+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 EHS ArchiLab + Hsuyuan Kuo Architects & Associates

林芳慧 Nancy Lin Architect

喬全生建築師 Sean Chiao Architect

李文勝建築師事務所 Wen Sheng Lee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築遠工程顧問公司 Envisio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