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當期季刊

實構築季刊 - 形形色色 The Eclectic
電子版試讀

形形色色(The Eclectic)

本期這些案子都非常與眾不同,也藉由作品們看到其背後是如何珍惜那些地方潛藏的文化。本期的六個案例,是將建築以抽象化的方式來思考,有著強烈的概念性。並非是一般現代建築的空間生產,符合經濟性、空間合理性,而是用直覺的感受將空間做出來,不是以作為物件來思考空間,或也可以說就像是身體的皮膚一樣,試圖超越作為建築單體(身體)的存在,與環境都市與人的關係相當密切,呈現出作品的獨特性。這些跳脫典型、特殊性與地域性很高的創作,是一次次來到新的領域,與前次略有不同,有一種不斷更新的整合力量,整合後又擁有新的景象。

基地座落台灣花蓮,部落群山環抱古老水圳灌溉層疊稻田,以阿美族與客家、閩南多族融合時代更迭的場景,依循部落智慧,透過多方耆老指引進入山林,採集群竹、茅草、黃藤與溪床上的石頭、回收基地現場的工程地底黏土與村中碾米廠的稻殼,以建築劇場為本,在疫情期間持續進行自然建築工作坊,分享自然工法探造家屋,建立臨時組織共同形塑日夢般的勞作場景,進行一系列日常實驗。透過各地遊牧夥伴的參與,經驗部落青年與耆老們所傳遞分享的自然知識,義士廚師們奉獻身心,讓我們領受土地山靈的奧妙,將滋養轉化成力量。

現代主義主張「form follows function」追求理性的建築風格。儘管現代主義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都市樣貌在追求理性和效率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建築物風格的同質化,往往忽略傳統建築技術和文化元素。然而這些技術是臺灣文化的瑰寶,如果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承和保護,將會對臺灣文化遺產造成嚴重的損失。

因幼兒園位於板橋母親之河旁,因此以湳仔港河流文化的意象與枋橋城的故事為基礎,並加入更多的童趣圖案、變化造型及配色方式,彰顯幼兒園的場所精神,我們希望搭起一座能溝通傳統與現代人,老人、年輕人與小孩之間的橋樑,運用傳統建築材料,實木構造、版瓦、泥塑剪黏、傳統彩繪,聘請老匠師以多年深厚的傳統藝術功力技術來施作,在城市中能感覺到文化是永恆延續的,而不是現代與傳統無法跨越的鴻溝,同時也希望在這城市一角,能帶給城市人更深沉更美好的喜悅及活力,創造屬於臺灣風格的文藝復興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