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城市的精華,融會了世界各種思考、空間的特性,從街町、生產線、不同年代的基礎設施,老的市集和新的超商、便利商店,甚至各處綻開的文創產業、服務弱勢民眾的愛心團體,樣樣都有。我們有山、有水、有平原、盆地、河流,雖說河堤始終是大問題。這些元素終究豐富了本土的生活及文化底蘊,但如果未來我們一再重複別人、或自己的謬誤,我們的城市品質仍然不會有重大的改善。
所有的康莊大道、主要幹線、在舊城原有的尺度裡,當年是無法預見、不曾想像過的。為什麼松江路、南京路⋯⋯都有同樣的尺度?可是若今天去看,南京路跟與它平行的忠孝路差別多大?不細看不發覺,細看才知道,原來舊有的紋理,造成每條街、路不同的特性。可惜那些紋理已愈來愈看不清楚,除了瑠公圳渠道系統裡斜彎、轉折的部分,以及鐵路軸道那一部分。這一塊,喻肇青老師有很大的貢獻,讓人們更深深體會到台北的自然生態和文化景觀。我也同樣覺得十分重要。
總之,我一次又一次的來到這裡服務,每次都好像一個心靈之旅,很有意思。(全文請見《實構築季刊》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