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而生的「新富足」,讓我們可以置身綠意之中,感受風、品嘗酒、眺望河岸美景、大啖佳餚。用餐時甚至可見身旁有帶狗散步的人與店員開心談笑,彷彿從一個不屬於任何人的公園,成為紛至沓來的公園,再轉變為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園。
具有數理邏輯的三倍傘骨結構,張起如有機葉形輪廓的防水帆布,置身其中有如走進萬花筒般的奇異視覺效果,更能感受到立體的木構產生的特殊空間體感。白天能見到陽光將周圍搖曳的樹影灑落在傘面上,夜晚則點起了浪漫而富有儀式氣氛的燈光。范承宗想用這把巨大的傘為故鄉的人們撐起一座遮陽避雨的空間。
繼2016年西薩會所率先啟用之後,相隔六年,嘉卿會所於2020年十月正式落成啟用。以低調、純粹且俐落、乾淨的空間配置在量體虛實之間融入既有的基地紋理,因地制宜地回應高爾夫球場得天獨厚的豐富地貌,並滿足國際級運動賽事需求與尊榮會員休閒娛樂的多項功能。
本文分就清代城垣的保固維修制度、城工會組織與任務、臺灣地區的城工會等內容進行說明,最後並以淡水廳城城工會為例,詳細介紹這一特殊且極具時代意義的歷史性團體。
不細看不發覺,細看才知道,原來舊有的紋理,造成每條街、路不同的特性。可惜那些紋理已愈來愈看不清楚,除了瑠公圳渠道系統裡斜彎、轉折的部分,以及鐵路軸道那一部分。這一塊,喻肇青老師有很大的貢獻,讓人們更深深體會到台北的自然生態和文化景觀。我也同樣覺得十分重要。
事實上,貝聿銘以他的幾何形式的建築作品告訴我們應善用具文化深層意義的思想所發展出的在地建築空間文化形式,這才是我們在中國館的建築設計過程中所獲得最有價值的經驗。
一片將天地自然帶進城市的森林公園,清理出大器的空,山勢隨著樹林滲入都市,心願是還給礁溪一個能看見山的地方。從轉運站搬來順勢棲居在坡地的巨石,像是古老山靈的化身;在尋覓祂們來向的過程中,終於看見礁溪山的壯闊。祈禱留下不多的室內空間能被溫柔對待,經過多年,走向奉獻而非掠奪,該有多美。
半畝塘的建築倡議「生生環路的推動」,認為每一個基地都是給我們打造生態方舟(文化、生態)的機會,建築人應該從宰制者的角色成為環境守護者;半畝塘在都市(竹北若餘山、若合山、若蒔山),在郊區(台中樸山村)打造一個個聚落的同時,也致力於復育一個又一個的生態。
菩薩寺是半畝塘早期的作品,在一百多坪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現代佛寺,擺脫傳統寺廟建築的印象,菩薩寺使用粗獷清水模與滿牆的綠意構成主要的量體,適切地融入都市街屋景觀中而不顯突兀。緊鄰一旁的維摩舍則是一處文創弘法的空間,兩幢建築皆出自半畝塘,粗獷清水模變成溫暖的泥牆,代表半畝塘對於不同材料的應用與想法。
菩薩寺不執著於傳統形制之複製,而直指佛寺禪意之本心,設計者組織了空間、角落、光影、微風、季節變化,人在空間中棲遊行止,空間在時間中流轉演替,而佛法的意境,自自然然浮現。
半畝塘從一間建築事務所起家,為落實環境產業的理想,自行整合建築業上下游之後投入生態開發,近年提出舒緩都市集居的兩帖藥,若山系列是「城居」作品,樹立都市開發兼顧生態環境價值的典範模式,樸山村則是「郊居」的代表,試圖紓解都市人口至鄰近郊區,並因應郊區環境提出適地適切的開發策略。
若山是半畝塘生態開發系列作品,三座垂直綠化的高層住宅,基地位於新竹高鐵特區,呼應高鐵設站之後快速的都市化,人口集中造成綠地消失,生態棲地消失等現象。在人工地盤的基礎上種植樹木,透過錯層陽台將樹種上高樓層,形成建築一道「樹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