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隆講堂:結構

敏隆講堂:結構

Minlong Forum: Structure

王增榮|Tseng-Yung Wang

各位如果有讀過建築史的話都會聽過希臘有一座塔叫做方尖碑,巴黎也有一座塔「艾菲爾鐵塔」,你在柬埔寨吳哥窟、緬甸、泰國看到的那些早期的佛塔有很多都是實心的,這種高聳的意象源自於古代的人希望有個媒介可以和天上的神仙交流,在一片無邊無際的平地上,感覺好像就可以透過這些塔到天上去。亞歷山大・古斯塔夫・艾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在蓋這座塔的時候也有一點這樣的意思,這個建築物其實一點功用也沒有,你可能會問上面不是有一座基地台嗎?但那是這座塔蓋了好多年以後才想到的功用。這座塔唯一的意義是為了要展現十八世紀後期西方土木工程成熟的技術,在1889年巴黎要辦世界博覽會的時候向全世界展現他們的構築技術的高超。

艾菲爾鐵塔代表的是當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這個塔就像疊羅漢一樣,下半部因為要承受上面的重量所以非常粗壯,其實這個鐵塔的下半部就是由四個橋墩的邏輯所組成,上方再拉出一個類實心的尖拱,它的型態可能是各位想像中現代結構的樣子,但我還是要回溯到更早期的時候去談。

(全文請見《實構築》季刊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