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思義教堂的營造嘗試

路思義教堂的營造嘗試

The Workshop of the Refined Craftsma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uce Memorial Chapel at Tunghai University

指導老師:郭奇正 教授/活動執行團隊:郭奇正 教授 研究室

實構築學會配合這一次的建築展,推動以路思義教堂為對象的實體構築的工作營,邀請公眾一起透過實體構築的過程,重新認識營造的過程。用1:3的比例尺,在臺南美術館的廣場上,試圖再現路思義教堂的鷹架身影,也藉此凸顯,是這個由木到鋼、再到RC的結構摸索的曲折過程,讓我們看到了臺灣的營造體系在極其匱乏物質與技術條件之下,仍然理性地找到了合理的營造出路,完成了路思義教堂這棟經典的現代建築。

路思義教堂發展歷程

1956/08 設計發想

1957/03 Architectural Record 發表

1957/08 Architectural Forum 發表

1958/05比利時布魯塞爾博覽會

1959/01木構造被Luce Foundation 喊停

1959/03

1959年三月底,紐約Roberts & Shafers結構顧問公司啟動的鋼結構的嘗試也因為造價過於高昂而被迫終止。聯董會支付陳其寬與張肇康兩人的薪水將終止於當年六月,張肇康轉赴紐約尋求發展,陳其寬則接受吳德耀校長之託,留校開辦建築系。

我們熟悉的RC造的路思義教堂,其實曾經經歷過木構造與鋼構造兩個階段,無論木構造或鋼構造,實際上都需要透過被特殊加工處理的H型鋼才能完成;配合拋物雙曲面的造型,四個曲牆面邊緣的H型鋼必須在被彎折的同時,也被扭轉。這種bending與twisting同時進行的工法,遠超過臺灣當時的營建技術極限。

木結構的嘗試,雖曾得到當時位在基隆的臺灣造船廠允諾協助,但被要求必須要將造船廠加工完成後的H 型鋼完整不裁切地運送到臺中東海大學工地,以免切割運送後再重新焊接時,產生無法預期的應力變化。

由基隆往南的臺鐵縱貫線單軌時代的草仔嶺隧道淨空不足,限制了H型鋼的順利通過,訴諸於H型鋼的型構的營造構想被迫終止。

1959/08/07

1959年的八七水災,暫時終止了所有臺灣的營造工程

(全文請見《實構築》季刊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