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建築?建築與建築物有什麼區別?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理論家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至1472)曾說,「當負責營建的石匠有了身為藝術家的自覺時,我們便有了建築師。」這句話指出了建築在其生產與演變的歷史上,從工程到美學的演變,也為「建築」此一人類行為,定義了一個關於「物質」與「精神」之間,相互辯證的雙重向度。在這個基礎上,後續的建築家們也進一步延伸推演出,如混亂與秩序、身體與靈魂、自然與文化等等二元並列之概念,成為日後建築理論在思辨與推論過程中的重要主題。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建築哲學也逐漸從神學主導的倫理價值觀,逐步轉向強調人文主義的關懷,到近代偏重科技理性主義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建築開始成為是一種文明現代化的指標,以及在科技文明倫理學下的檢討對象。自廿世紀後半葉開始,因為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等現象的興起,各種環境理論、生態學、綠建築、永續發展與韌性城市等等攸關環境倫理與治理實務的概念,開始在整個學術界與常民社會間流行了起來,一時之間蔚成顯學。雖然各個理論所提出的問題意識與解決方法都不盡相同,然而這些理論背後均秉持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及意識形態,便是試圖將地球建設成一個穩定、可靠、適合人居的生存環境。
(全文請見《實構築》季刊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