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美學 森大與質物霽畫最新推出重量級企畫

勤美學 森大與質物霽畫最新推出重量級企畫

一次集結生態專家、藝術家與設計師,共創森林藝術美學工作坊

致力於結合森林美學與自然生態的勤美學 森大,2018年成立至今已邀請多位院長導師在此舉辦各項精彩活動,醞釀多時,2020年推出全新企劃,將以工作坊的型態,導入自然與生態知識,充滿實驗性、知識深度與體驗性,是關注於自然、生態、環境、藝術、美學、文化的人們不可錯過的活動。

混種島嶼:生態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共融共創

計畫的醞釀,來自於勤美璞真藝術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的想法,「2018年的森大,邀請了國內外的藝文專家在自然中相互碰撞,並提出人與森林之間的關係來發展出核心命題,每個月推出建築、花藝、飲食、表演藝術、香氛等不同領域的課程。」隨著經驗的累積,2020年推出全新企劃,以工作坊形式來連結自然生態與藝術美學,也呼應了今年正好作為生態多樣性超級年(super year)與世界地球日50周年的議題。何承育認為:「多年來,勤美學與許多生態團隊或顧問合作,持續進行園區的研究與調查,並累積出可觀的成果,而這次新企劃推出很強的生態學家與藝文專家跨界合作,就是希望鑽研在自然與生態領域的專家,畢生心血能讓更多人知道,藝術家與設計師們也從中學習到許多知識,進而運用到創作上。」

勤美學 森大所期待的,是提出更多實驗性的嘗試,於是提出「混種島嶼」一詞來貫穿生態與藝文導師共創的精神,混種的概念,也呼應了台灣擁有豐富的生物與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這個跨越北回歸線的年輕島嶼,四周環海,高溫多雨,狹小的土地擁有陡峭的山嶺以及極大的垂直高低差。同時,自200萬年前形成以來,台灣並未遭受冰河侵襲,氣候的多樣性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的因素,包含了許多世界級的動植物如維管束植物、蕨類、蝶類、鳥類、孓遺物種……。而隨著文明的發展,文化與生活更是密不可分,關於文化多樣性牽涉著人類文明續存的根本問題,台灣因地理位置與環境因素,在歷史中,融合了多元族群與生活型態,相互融合交疊,不斷重塑著台灣多元文化的樣貌,因此,勤美學 森大作為一座森林藝術學院,將生態專家與藝術家相互碰撞,拉高國際視野,期待在過程中長出屬於台灣在美學與生態上的世界觀點,以及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質物霽畫總監李霽擔任策展,與蕨類教父共創森林間的知識與對話

第一檔活動企劃,勤美學 森大邀請到質物霽畫的創辦人李霽擔任策展人,他以「土地的社會意識」為題,並與「蕨類教父」的郭城孟老師共同合作三場工作坊。曾發表與命名許多蕨類名稱的生態專家郭城孟老師,是生態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畢業於瑞士蘇黎世大學系統植物學研究所博士的他,長年於國際間工作,專業經歷於柏林植物園、荷蘭萊登大學、巴黎自然科學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哈佛大學博物館區……等學術機構,曾任台大植物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植物標本館館長,多年來致力於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推展,認為他一生的心願則是作為一個生態的整合者,能閱讀每一塊的土地。他擅長以深入淺出的對話將深度的知識重新詮釋,在這次與森大的課程中,他將根據森大這座土地的特質,從生物演化、植物地理與群態、到人類文化的演變等等知識傳遞給每個人,讓人們願意接近自然,保護自然,而這些成為「閱讀土地」的條件,也奠基著環境的永續發展。

「土地的社會意識」:集結五位重量級導師

跟著生態與藝文導師實際走訪勤美學 森大,從森大環境高位沙丘自然條件的判讀,透過採集、手動、接觸、分類、探討著土地如何經由細緻化的管理與整理,梳理後的知識成為工作坊課程中的素材。在三場的工作坊課程中,策展人李霽同時邀請到曖曖。內含光實驗室創辦人張葳、設計師暨設計觀察作家吳東龍共同加入,分別於第二場與第三場各自演繹不同工作坊課程;張葳Taffi透過靜心的儀式,讓人們走進毛蟲網廊時如同遁入嗅覺意識的通道,再經由環境植物的素材進行氣味採集及辨識,透過氣味的體會成為一種芳香感知的覺醒和領悟,集結為擁有個人經驗的氣味標本;而作為設計師與觀察家的吳東龍,在不同領域的書籍搜集,將現象的模式轉譯經驗的分享,找回屬於每個人個性連結的記憶以及能夠回應環境的了解。貫穿上下場課程中,則是由食物設計師陳小曼,運用食物來陳述土地的故事,從地理、文化、時間、森林四個象限,連結五行概念中的水、土、火、木,設計出一場關於感官、自然、文化、社會以及心理學角度所採取行動的飲食意識。最後再由李霽引導每個學員們如何在時間繁忙以及知識匱乏的枯竭靈魂裡,試著將科普的理性,維繫藝術那份直覺的感應成為建構符合地理位置狀態的三向度建築體悟,創造自身表態的生態體系與生命機制。

李霽認為:「這次活動最重要的是如何將不同領域的背景組織在一起,去體驗一種存在於自然的根源裡,如何能理解並找到生活與文化脈絡的訊息,透過這些訊息製作出一個放置於森林裡的整合。最讓人期待的是,與自然環境最有連結的生態學家、植物學家,他們花費幾十年的研究累積出來的可觀資料庫,藉由設計思考、工藝、食物設計、嗅覺、視覺藝術等方式,如何回應轉換並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三個單日、三場工作坊,集結五位重量級導師,從森林漫步、植物撿拾、官能覺知、設計操作、藝術冥想、環境最後的落土與回歸,在一連串紮實、深度的知識建構中,以藝術的手法來回應這塊土地賦予人類的美好。這次工作坊,迴避了純粹性消費的操作,將多一點的自我主義轉換為環境的真實,這裡沒有繁褥的話術、也沒有包裝後的偽善,只有思考將那些被遺忘並且寶貴的資源透過分享和覺醒,讓每一位參與的學員都能擁有那份透析生命的體會以及蘊藏靈魂本質悸動的可貴。生態的關係牽一髪而動全身,導致人類建構文明的向度之間,產生相異的變化與差異性的想法,

邀請各位一同走進森林,勤美學 森大The Forest BIG 最新推出的森林美學實驗工作坊期待與大家相見。

● 土地的社會意識-生物環境共造實驗坊 ●

主辦單位|勤美學 森大 The Forest BIG

主策展|質物霽畫 李霽

生態導師|臺灣大學植物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植物標本館館長 郭城孟

藝文導師|質物霽畫 李霽

藝文導師| 吳東龍的設計東京。 東喜設計工作室 tomic design atelier 吳東龍

藝文導師| 曖曖。內含光 氣味實驗室 Äi Äi ILLUM LAB 張葳

餐食設計|陳小曼 Slow Food Design

時間 | 2020/06/19-21 08:30-18:20

地點 | 勤美學 森大 ( 台灣苗栗縣造橋鄉豐湖村1鄰乳姑山15-3號 )

勤美學官網 | cmpvillage.tw

▊ 課程時間 ▎

8:30-9:00 集合報到

9:00-9:30 入森-森林路徑

09:30-12:30 散步——生態導師|郭城孟

12:30-14:00 吃飯——餐食體驗|陳小曼

14:00-18:00 【工作坊課程】

6/19第一場 寫生——藝文導師|李霽

6/20第二場 聞人的嗅覺意識——藝文導師|張葳

6/21第三場 知和五感——藝文導師|吳東龍

18:00-18:20 離森-步行約10分鐘

▊ 課程介紹 ▎

1. 散步——生態導師|郭城孟

所有影響以及改變人類的物質皆由環境資源中萃取出轉化成為生活不同面向的人造物件,脫離自然節奏和平衡的發展,因為人類物種的需求,改變世界上所有的地景地貌,原始孕育創造出的資源在極短時間內影響所有生命體在世界上需要具備的調整與變態,演化的機制徹底成為影響歷史學說和論述的解構規則,在當代的時間節點計算成為更具有輪廓的方位,永續平衡和調節環境條件的體質聯覺,都在考驗人類文明影響地球生態的遺留,每項發明的牽連所產出相互交織能否獲取必要與即時的未來。

從地方中植物與昆蟲的棲息段落和路徑,察覺這些細微的結構網絡相對應成立的關鍵條件,同時在特殊的物種對應出能夠給予和支持的景色樣貌,回應領域性的養分,甚至當開發作為必要的營建目標,如何在這種過度的時間停格裡,梳理出擁有話語權的生物主動意念與相當程度滋養生態關係的構築模式。

隨著郭城孟老師的引導,在自然環境中行走,聆聽萬物生息萬變的血脈,由高位沙丘特殊的樣貌本身,撿拾遺留、參與精緻化管理哲學,讓自我的身份觀念,不只是消費主義思維必要和設定後的截取,而是心思的轉換以及念頭的搜集。

2. 吃飯——餐食體驗|陳小曼

設計從器具到飲食面向的環境體驗,在幾個小時散步後的補充,將環境生態的路徑,讓參與的人們閱讀到景緻鋪陳的精神內涵,當坐到餐桌,沈靜的環境包圍藉由味覺的滿足鋪陳開來,透過基本人類身體需求的渴望,產生進一步對於抽象事物和精神價值的探索。

連結水、土、火、木,四道菜色,四個與這個土地不同的故事,請陳小曼Slow Food Design針對這次的內容,設計出一場關於感官、自然、文化、社會以及心理學角度所採取行動的飲食意識。

6/19 第一場【寫生】

由質物霽畫帶領著參與的學員進入到場地學習、聆聽、紀錄,使用環境中的自然素材作為寫生的材料,從散步中蒐集的觀念,創作出屬於個人地視角發展出來的作品,由郭城孟老師與質物霽畫團隊引導從科普的角度成為具體生活上的面向,以經驗式的方法看待藝術維繋理性科學層次到抽象意念的過程。

關於自然與文化複合體的社會樣貌,從生命的生與死之間,成為我們可以依據的脈絡,建構對於萬物生靈中的建築行為而產生形式上的語彙,以撿拾的物件去做分類,透過地理位置狀態製作三項度的作品,座落在開闊草坪上一種感知體悟後而創作出的植物雕塑。

6/20 第二場【聞人的嗅覺意識】

透過曖曖創辦人張蔵帶領,從靜心的方式遁入嗅覺意識的通道,再經由環境植物的素材進行氣味採集及辨識,透過氣味的體會成為一種芳香感知的覺醒和領悟,轉化成精油蠟燭的模式,以藝術的燃燒和構成語言塑造個人性的樣貌。

6/21 第三場【知和五感】

植物的個性連結至每一個人,不同領域的書籍及搜集盒,經由設計師吳東龍的帶領,將人為的現象和模式透過經驗的分享,針對五感去製程概念,無論有形與無形,創作能夠回應這環境的了解或是記憶。

知性與知覺,還有來自於自然裡的五感體驗,植物的脈絡連結起了這些。穿過樹葉的風帶來的觸感與聲響,雨後芳草的氣味、香草的味道、綠的色漸層與姿態擺盪,一一在過程中累積了知性與感受。無論有形與化為無形,最後譜為一份自然與自己的合奏曲,小心翼翼地以美的姿態,珍藏在集結記憶與體驗的收集盒中,然後,在生活體現。

【關於 勤美學 森大 The Forest BIG】

「勤美學 森大The Forest BIG」,台灣森林哲學的培養皿,勤美學2018年成立的第三座場域,由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曾志偉建築師所設計,命名為森大,是森大我小的態度實踐,希望喚醒人們以謙卑尊敬的態度、學習與森林相處。

2018年,勤美學 森大從象徵著人類世中的新森林創世七章為開端,邀請各領域專家在此相互碰撞、發酵並共同演繹「人與森林關係」的未知美好,可以說,森大是個充滿實驗性的森林學院,也可以說它是個自然知識的聚落,以大自然為基底,以信仰為開端,加入實驗、帶入跨界創意能量,嘗試用非主流更非典型的體驗與企劃,引領民眾探索;交會碰撞人與萬物關係的學習。

【關於 質物霽畫】

質物霽畫 BOTANIPLAN VON LEE CHI,是植物藝術的革新者。

2013年由李霽所成立,質物霽畫BOTANIPLAN VON LEE CHI 探索植物與空間的深化關係,持續延展對於生命與自然的體悟,以獨特創作語匯穿透實體、超越形 式與認同的枷鎖,直達心底一次次的美感經驗對話。 結合建築背景,透過設計案、教學、創作、產品發展,組接從建築架構、生活層面、到植物藝術的融合軌跡,從理念上不斷嘗試與傳遞,透過本質思考、 現象分析、 和技術研究,轉化於每一次的事件與作品的藝術化成果。

【關於策展人 李霽】

質物霽畫創辦人 / 藝術家 / 專欄作家 / 策展人 / 設計師 / 極地馬拉松跑者

1983年出生於台北。2007年從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因空間設計案的需求而開啓關於植物的思考創作,重拾起成長環境的薰陶之下一直以來對於自然的感受和神秘聯繫,逐步發現從建築學習時期著重概念性涵構下的內化機制,在過程中尋找賦予空間形式背後,過去經驗聯繫未來意念的演化、以及不斷發生的創新敘事方位探索,進而以植物藝術概念,進行回歸建築領域的對話。

曾以與Hermès合作作品「未來博物館:消失的物種」一作,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大獎,並以「無機體 Inorganic Mineral」系列作得到2019 A' DESIGN AWARD金獎肯定。合作對象包含 Montblanc、Chanel、RIMOWA、RAW、誠品、忠泰集團 等,並有個展《無機體》等,同時與莫文蔚、徐佳瑩、孫怡、HUSH產生跨界性的合作碰撞。

▊ 合作單位介紹  ▎

6/19 - 6/21生態導師【郭城孟】

臺灣大學植物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瑞士蘇黎世大學系統植物學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地理及植群生態:植物地理方面目前正從事臺灣植物資源地理分佈與起源的研究,主要是以蕨類植物為材料,從世界的角度審視臺灣的植物資源;植群生態方面主要在於地域性生物多樣性及棲地保存之研究。多年來致力於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推展,經由生態旅遊、生態農村、環境教育、生態工法等途徑,合理運用自然資源,將保育與地區發展的衝突降至最低。

6/20 第二場藝文導師【張葳】

氣味採集者 / 嗅覺氣味展覽規劃

Äi Äi ILLUM LAB 曖曖。內含光氣味實驗室 創辦人

曖曖。內含光實驗室成立於2014年,為一實驗氣味、開發嗅覺、培養感知的光合氣味工作室。創辦人張葳2005年起投入身體感知開發,專注於調香、天然氣味產品開發,以及嗅覺感知展策。

合作夥伴有星巴克、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國際珍古德協會、世界展望會,等國內外團體單位進行公益及藝術相關之活動。

6/21第三場藝文導師【吳東龍】

作家 / 講師 / 設計觀察家 / 設計師

東喜設計工作室 創辦人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工業設計組畢業。學習設計、觀察設計、書寫設計,從事出版也從事設計工作的多方位設計工作者,超過十年以上持續觀察台灣與日本設計。

自2006 年起於華文地區出版個人全創作書籍《設計東京》系列繁、簡體版,五冊取材超過500 篇設計觀察,現為設計觀察作家、書籍編輯、視覺設計師、專業講師、廣播與設計活動主持,並從事設計展覽、書系與講堂規劃等工作,2011 年成立〈東喜設計工作室〉,持續探索設計在城市與人群之間的無限可能。

6/19 - 6/21食物設計【陳小曼】

大學畢業於實踐建築設計系,於建築事務所工作期間與夥伴成立食物攝影工作室,擔任食物企劃與造型,並獨立出版食物影像刊物 Nutty Project;後於2015年前往義大利米蘭理工學院攻讀食物設計碩士學位,畢業後至巴塞隆納食物設計師 Martí Guixé 工作室實習。

2017年返台後參與基隆市政府地方創生工作營、台中市政府川游不息綠川展、誠品三十週年展等。目前以食物設計師身份獨立接案,業務內容包含食物設計、活動策劃、展覽,偶爾為雜誌撰稿。從建築、食物造型發展到食物設計,陳小曼擅長以文本發展概念並打造感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