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建築:建築設計哲學

節氣建築:建築設計哲學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Season-sensitive Architecture"

黎淑婷 Shwu-Ting Lee

半畝塘的建築發展歷史就像是一條尋找「建築存在」意義的路程,這條路的出口在當今渾沌的世局中隱約看見。

華麗巨大新穎的全球化風格主導著世界建築潮流,在強力的形式操作及科技技術誕生的新美學下,吸引著世俗的眼光,建築多變的不確定性像擂台上的各家英雄豪傑,在看似公開接受挑戰的同時,似乎更在意的是一場接一場比賽下的盟主誕生,建築因此模糊了長期根著於土地上所展現出的尊天敬地、人文關懷、文化底蘊、風土經驗、及材料與結構長期蘊養的構築智慧。

半畝塘建築摸索的路很漫長也滿佈誘惑,他們用力避開世俗時尚及潮流的引誘,在時間洪流下不再狂奔,停下腳步尋找建築存在的價值。花了將近三十年(二十五年)的時間,半畝塘用力理出的設計哲學是他們奉為圭臬的「節氣建築」;為什麼是「節氣建築」?自2013年和半畝塘合作研究以來,我們有很長時間的辯證,時間愈長似乎就從模糊中看到愈來愈清晰的輪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正式決議將中華傳統代表一整年時令運行的「二十四節氣」,列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生生不息的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黃河流域的節氣和世界各地的天候、農作物產、生活慶典肯定不同,也就是每個地域及國家有其週而復始的生活運行規律。以蘭嶼為例,達悟族有自己的一套算法,不是依靠數學跟天文學,達悟族的曆法是按照飛魚的汛期作為校正基準,汛期的早到、晚到都會影響小島的漁業跟農活,加上是仰賴部落耆老的智慧跟經驗判斷,看月亮的圓缺計算祭祀的時間,這種順應飛魚、農作、祭典而成的作息,形成蘭嶼重要的人與自然共生下經濟文化的傳承。「二十四節氣」紀錄黃河流域的自然風候、生態樣貌及生活,重點不是我們硬要把這些知識體系強加在我們所處的不同地域中,而是體認「二十四節氣」的古老智慧是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這被認為是華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早已存在於我們生活承襲的一部分。(全文請見《實構築季刊》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