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當期季刊

實構築季刊 - 感知.In and Out Awareness.In and Out
電子版試讀

從本期的六個案子來看,隱約可以感受到在空間知覺上都指引出一種內部跟外部空間關係的可能性。譬如林聖峰(嶼山工房)在「超出建築」的展場設計,城市中歷史建築的豐富涵構及線性水平的建築尺度中空間秩序的對話,是退出建築物外,藉由線性的軸線去建立內部觀者與作品、建築物的關係;忠泰美術館與王德瑜、林柏陽在「感知現場」從身體的尺度(身體感)去思考,引導觀者在場域中自由地進出,創造出不一樣的探索方式;再看到Duncan Lewis的國外住宅案「EKKO」,把樹種植在建築皮層裡,內外界線的消融,有如同時置身於室內與室外的感覺;而在公共空間方面,周祖珍的「國道一號楊梅休息站」,打破既定的框架,傳統休憩廁所處處是死角的空間,創造一個涵納自然的多向度圓形構造;大元建築工場的「漢寶德紀念館」則以兩個盒子的內外關係創造微妙的紀念性,同時讓動線在幾何量體的內外穿梭,製造出豐富的空間經驗;而李文勝的「法鼓山雲來別苑」的立面看似簡潔,實際上是透過不同layer做出建築的進出面,進而達到建築物理環境的控制,使建築物不需完全依賴空調系統,也能形成舒適的空間。這些案子似乎都在嘗試做出內與外的某種關係,創造深刻且嶄新的空間經驗,也可以說是從空間感知出發來思考建築的做法。

漢寶德先生為臺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為紀念漢先生的貢獻,臺南藝術大學提供校地與漢先生家人提供相關文物,於校園內音像大樓旁新建四層樓之漢寶德紀念館。紀念館承襲漢先生對於博物館的想法及教育精神,將漢先生文物展示空間與教學空間相作結合。

建築物以「a cube within a cube」為概念,利用純粹幾何之清水混凝土正方量體,紀念漢先生宛如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般博學之生涯。參觀者由水池上的緩坡步道至正方體側面,進入挑高13.5公尺的「學生展示空間」,抬頭向上望,挑空中漂浮的實牆量體即是「漢先生文物展示空間」,自然光線透過天窗與細長的開口灑落,光影交錯照映在各處,營造空間的戲劇氛圍。

我們在模型上工作了很長的時間、在腦海中瀏覽無數個想像的視角,我們找了各種比喻來描述自己的想法,但試著不左右彼此的思考,推翻已然成形的認知、重新找尋難以定型的共識。我們嘗試描述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空間現場。

「場(field)佔有空間。場含有能量、動量。場的存在排除了真正的真空。」真空中沒有物質,但並不是沒有場。場形成了一個「空間的狀態」。 空間包含了我們可以用身體攫取的東西,以及唯有透過感知、理解和記憶才或許「可攫取」的東西。我們想討論的是,動態的關係、存在的狀態、空間與關係的連結、存在狀態與意義的建立、「在現場」和「此時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