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當期季刊

實構築季刊 - 商業寫實主義 Commercial Realism
電子版試讀

這一期我們想談談「商業寫實主義」(Commercial Realism),以及我們自已如何在臺灣現今的建築環境中去重新捕捉這個概念。

在談商業寫實主義之前,也許我們可以先從寫實主義談起。我們都熟知現代主義是整個二十世紀中最重要的一個建築運動,但以建築史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如果沒有寫實主義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現代主義。寫實主義基本上支配了整個十九世紀的所有層面,雖然建築上並沒有直接的寫實主義運動。而十九世紀作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最前端、民族主義開始興盛的一個時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精神也被反映在寫實主義中。經由寫實主義小說,我們可以看見整個時代的變化,它客觀細緻地刻畫對於當時生活的觀察,以眼底所見,真實地寫下當時的社會風俗與思想,也寫出對於底層階級的關切;所以寫實主義其實是現代主義的一個先驅,它們皆非常坦白地映照出當代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用任何一個轉折、間接的角度去回應。

以建築的角度來說,商業寫實主義的意義在於能夠在商業運作的本質上,把對於生活的想像放進去,如同寫實主義小說裡對於生活細節與角色感官經驗的描寫,建築師要能以感同身受的心態去試圖理解其中生活者的日常需求,將其轉換成滿足現代生活與身體感知的設計。

不管是疫情或是網購興盛,都導致人跟人的距離和消費行為有很明顯的改變,我們還需要一個實體的空間來買東西嗎?要去思考「為什麼要去百貨公司」,而不是「什麼樣的店會讓我去百貨公司」。比如,溜冰、滑雪、打高爾夫我一定要去,買健身器材我不可能網購,又或是這邊有展覽或是演講,讓我一定要去書店,當然我可以網購,可是這個商場附加了一個文化價值、再教育的價值,網路不一定可以做到。藉由經驗本身,產生一種「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的可能。一個文創空間怎樣像Fun Palace一樣創造文化價值,蔦屋書店佔了整個空間大概百分之十到十五,包括那個大走廊和大階梯;然後百分之三十五的空間基本上全部都是展覽廳;再看到大階梯往外的狀況,其實可以想像這個商場有百分之五十都被非商品的空間佔滿了,我覺得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它變成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商場,對我來說蠻有意義的。

一座山洞同時具備外皮一般的鬆軟與內部的堅實,外部遮罩暗示山體「動」的可能,柔軟的外殼是允許所有風化作用發生的可能。當山具備某種居住狀態、將一座山的外殼與山體剝開、山體是穩固的、矗立的、直挺的,山的表面是各種自然行為變動與發生的所在,每一塊土石崩落、每片落葉飄落都是自然山體向外展露自身,向內形成包覆行為的場所,鬆軟是材料上的模擬森林,讓柔軟的山體附著在建築表皮。

在地下二層地上七層的建築體中,通過下沈式人行坡道緩緩進入空間之中、水景和幽微天光避開車水馬龍並設置多面向住宿空間體驗,如藝廊、樹穴,草原,山洞…等,如同過去礁溪常見水田中常出現的大竹叢林島地,吸納包覆各式生物和人類棲居、休憩,形成農務活動依附在天然的共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