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當期季刊

實構築季刊 - 時間的牆 Wall of the Times
電子版試讀

「時間」跟「空間」一樣,都具有測量的功能,具有尺度的,是 事件與事件之間持續發生的計算單位。「牆」具有維持現狀又有突破原狀的雙重意義,民國七十年後,對於一個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出生的孩子,歷史的高牆與傷痕只能從書本中閱讀而來。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一個和平安樂的黃金年代,高度自由言論的世代、網路與電腦技術篷勃發展,閱讀資訊的來源不斷更迭。築起高牆的理由來自於分歧,儘管我們身處於全球化脈絡之下的年代,工業化生產與消費主義帶來一波波的浪潮。對於全球化的反彈,「時 間」是一堵高牆?還是不斷改變與前進的過程?

「時間」驗證了過去與現在,歷史的刻痕寫下了各種分歧的理由,「時間」是流動的,它不會為誰停下腳步。每個人的記憶都來自 於屬於他的年代,但腳步依然不斷地在前進,我們要為當下所面 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時間」滴滴答答地流逝,沉浸在厚重的歷史底蘊當中。一座城市經歷的空間變化、生活轉折,都烙印在「時間」的牆上。本期作品的時間軸線從十九世紀跨越至今,透過時間與空間的交織、疊加,是時間跨越時間的一個過程,持續不斷瀠洄。

希望時間是融合所有分歧的緩衝,當高牆消失,新舊的交界消失 於無形;面對當下的我們,可以一起大步邁向創新的世界。

哈瑟爾特富有歷史色彩的貝居安會院在一眾現代化建築之間,就像汪洋中的島嶼,散發著獨一無二的氣質。由紅磚砌起的美術館中藏有不少珍貴的藝術品,建築左右兩翼朝中間收攏著中庭花園,為人們在喧囂的市區裡撐起了一片寧靜悠遠的小天地。

Z33是由兩棟建物組合而成的美術館,分別是1958年落成的既有博物館,以及新建的延伸建物。新的側翼和諧地融入周圍的環境:在毗鄰城市的一側,它折身伴著城市貓道,顯得俐落時髦;在環向花園的一側,又能夠得宜地與鄰接的十九世紀琴酒釀造廠的立面相呼應。

新落成的側翼重新敘寫了十八世紀建築的風貌,將近乎沒有開窗的牆面暴露在街道那側,並在面向花園的立面開了許多扇窗。另外,就像1958年的博物館一樣,這棟側翼也為大眾定義了兩個層次的建築:入口處並未加高,使得街道水平能與一樓展間切齊,創造出第一個層次;在總體提高一公尺後,則迎來了中庭花園,此為第二個層次。相較於裡側,面向街道的立面顯然呈現了相對安靜的氣質。由長方體無接縫的實心磚牆搭配少數開窗,共計34,494塊磚塊層層堆砌成一堵六十公尺長、十二公尺高的紅磚牆,只在折面預留一道伸縮縫。

在這個空間中,磚塊是作為承載Z33的計算單位。這道磚牆將外界的紛擾隔絕,為Z33的藝術品和庭院開闢出僻靜的一隅,同時也扮演著整座城市日常的背景板,以及人群、樹木、城市浮光之下的暗影。

在室內空間的規劃上,擴建的側翼很好地容納了多個大小、空間、光線都各不相同的房間。人們能透過這些房間內的窗戶提供的不同角度看到城市的多重景緻。

門檻是一種能夠讓人清楚認知到空間劃分、時序流轉、路徑深淺,以及尺度調性的物件。好的門檻比例能流暢地調節暴露至親密、公領域至私領域的漸變。Z33在側翼門檻的規劃上,使用了梯形的門檻,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整面牆體削弱了實質化之感,也讓門檻本身變得更加地模糊抽象。

歷史建築國立歷史博物館修復及再利用的核心議題,是建築承載的豐富歷史、記憶的詮釋,同時更是透過這次大規模整建,開啟一個友善城市、面對當代、迎向未來的永續博物館。主要工作除了文資修復與保存、結構修復補強、建制完整的機電、消防、空調系統以外,設計重點及策略如下:

一、鏈結城市,形塑開放、平權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系統

積極回應都市涵構,打開並疏理博物館廣場空間,串聯形塑南海路博物館群連續完整且多元尺度對話的都市開放空間。同時,新增建築開口及戶外平台,延展博物館內部公共服務空間,形成具備完整機能並融入開放空間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系統。

二、疏理空間配置,詮釋建築中軸,形成開放、流動、極大化且具彈性的展示系統

以中央梯及挑空串聯各層樓展間,形成可適應不同規模、形態展覽之展示空間,並建構完整的布展、備展、運輸及後勤支援等展覽機能系統。

三、時間的辯証

遺構史跡現地展示的敍事;建築瓦作、彩繪、拱門、紅牆、窗櫺等形制工藝的修復回返;開窗、露台、廻廊、屋頂平台等與當代都市日常及植物園荷花池四季時序的滲入;空間立體中軸與回應建築外觀的品字形空間,形成開放、流動以及與大樓梯的異質對話;博物館正面整合公共服務機能的平台,和親近身體尺度、水平並延展至建築內部天花的抽象棚架,以及層次進退隨不同視角與日夜間變化,時而映照當代都市,時而展露紅牆、拱門的玻璃牆面。共同形成博物館歷史建築的時間、空間的「退」。這樣的「退」,形同「策展」,讓歷史建築「文物化」,並因此涵容與對話當代日常及變化時序。因此,歷史與記憶是時空交織的共時辯証,是多重而身體性的感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