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臺灣開始有高速公路,清大校園是下新竹交流道左手邊展開來超過一公里令人羨慕的美麗風景。門面雖然免不了當時環顧四周的軍事影響,一代宗師楊英風仍在中段打開了優雅的幾何性校門,加上看進去林間小巧錯
河階或沖積扇邊的凸起高地,從史前就令人神往,清華的氣韻生動,相信和校園搭在十八尖山東側、享有足夠留白的連綿丘陵地形有關。在新竹待了這些年,總覺得清大人非常幸運,可以跨越人所定義的紛紛擾擾。 起伏的南北陵
記憶中第一次見到楊儒賓和方聖平教授,好像是和陽明一群熱愛荒野的朋友自在大聊人生的場合。很會養蝴蝶的方敎授問我們可不可能走出宜蘭,幫他們想想累積在家、在研究室、還有清大圖書館⋯⋯從各地不只是日本二手市場
新竹的風,自由的掠過⋯⋯又十五年,可能因爲已來到新竹一陣子,忙於思考關埔新區,自知更大範圍的同理心一定要耕耘。心虛的我想晚上拉回州廳附近以及其它區塊住住看,慢下來成為居民,期待回到久別重逢的場所多「散
百年老校面對定時雍塞的光復路,敲除圍牆讓視覺穿透只是早晚的問題。一併處理淺淺草原,顏色不受慣性限制流動的運動場,群英樓改建最後決定刻意安排放鬆但理性的正面,以俐落的四條水平流動寬板,天真回應交流道迴旋
抵抗是必要的選項 「攜手為孩子打造一片多樣的森林,自然將會是未來最好的老師⋯⋯」 還記得大學做畢業設計的時候,新竹科學園區才成立不久,沒想到三十年後, 2015年當我們鼓起勇氣決定來
今年(2024),臺灣的建築展覽百花齊放,不僅擴展了建築的邊界,也重新定義了展覽的形式與內涵。無論是建築師、策展人,還是建築文化的推廣者,透過不同的展覽與策展方式,將建築從空間美學延伸到生活方式、社
石頭與磚塊擁有與生俱來的尺度,或是能根據需求被切割成任何大小,所以能夠呈現精確的形體。與其相對,樹與灌木則凌亂且難以預測。枝枒肆意生長,根系在地下蔓延,清理樹葉與掉落的花果更是煩不勝煩,還會被狂風暴雨
基隆美術館原為基隆文化中心,使用三十五年後,重新梳理使用需求與城市文化發展願景,進一步回應東岸港區周邊環境涵構,積極地再造都市空間連結,從而做出城市美術館的再定義與再改造計畫。基地位處都市核心區,是開
在國小校園的生活中,體育館往往是封閉的活動場館,我們企圖打開邊界,引入光、空氣、水、植物等自然因素做為陪伴孩童運動的背景元素,並配合尺度、形體、設備、材料等形式,提供孩童安全舒適的感知環境。當中我們提
成大學人宿舍於1982年竣工,為一左右對稱之兩層樓雙併宿舍,黃崑巖院長居住在東幢二十多年,爾後閒置多年。2020年後,基地周圍之舊宿舍群開始進行拆除或再利用,黃崑巖故居由住宅轉向公共空間的計畫也隨之展開。 磚砌圍牆與
剩餘的地/珍貴的地 當太陽升起、水田乾涸時,田地會裂成自然的幾何塊狀。「正常」的不完整、零星、未來可能扮演任何功能的三角基地,位在將來通往舊城新月廣場的主要車道旁。 豐沛的伏流湧泉經過,揭開肥沃的大地
幼兒園位於雲林的斗南鎮上,利用了斗南國小西北側略顯緊湊的臨路校園用地,作為本案非營利幼兒園的處所。建築作為環境教育的一環,我們思考如何在緊湊的幼兒園用地,發展出接近孩子們熟悉的空間關係和尺度,創造友善
基隆國門廣場的挑戰在試圖捕捉基隆的「時代精神Zeitgeist」,藉由公共廣場來定義屬於這個世代的時代精神,同時運用這個場域創造開啟城市再造發展的起點。 基隆曾經是臺灣最重要的海港,山城地理限制腹地擴張,進而妨礙其保持
南竿二六據點在民國107年以「馬祖戰地文化遺產建築轉譯計畫」開啟轉譯之路,目標是以創意設計的角度探求閒置的軍事據點再生的可能性,讓原本不屬於島民日常生活的化外之地,轉而進入島嶼日常的一部分。在南竿二六據點
創立於1915年的臺南文賢國小,縱貫線鐵路旁百年來教育了世代的仁德人。學校鄰近二仁溪,校園長久為淹水所苦。基地位在校園東北角,為不等邊五邊形,設計上我們保留基地上的大樹,基地中央抬高一公尺,空間上我們讓四個
1989年,因為臺東新站的遷移,在卑南挖掘到大量的史前遺址,訂定了臺灣是南島文化發源的重要事實。次年於康樂籌備「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1990年Michael Graves+沈祖海建築團隊贏得國際競圖。2002年,博物館落成開幕。 二十年來,博物館長
延曆寺,位於京都府與滋賀縣交界的比叡山上,是日本極為重要的宗教場域。傳說織田信長為了在世人面前立威,一把火燒了它。延曆寺原本就擁有日本宗教界崇高的地位,多了這傳奇歷史更加引人好奇。走入山中尋覓其所在,
全新建築規劃融合人文美學與現代工藝之理念,其耐震係數更高達法規之一點五倍,以超耐震之規格來展現室內跨距二十七米無柱之辦公空間,並配備制震器及結構安全監測設備系統。 基地位於民權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
幼兒園的前身是建於1960年代的成大教師宿舍,當時為遷居臺南的教師所提供早期住房,在2019年新校園總體規劃中,將被改建為新的幼兒園,並整合到校園綠軸和城市界面中,而是否要保留這些老建築的意義與構法,在計劃之初,
本案坐落於大湳森林公園內,公園佔地面積約十六點六公頃,其前身是保一總隊大湳營區,市府從2017年開始著手改造,保留了營區內原有的三千多棵樹木,在自然底蘊豐富的基礎上,以教育、環境、娛樂為核心規劃設計,目標打
新北市美術館位於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緩坡向上的基地宛若溪中之島,北邊面向龜崙山,朝南可眺望雪山山脈。設計融合在地歷史與文化意涵,將大漢溪乾涸水道上的石頭、鶯歌三峽老街的尺度與紅磚建築,還有
大新園座落於成功大學的核心位置,透過林蔭大道面對臺灣府城城垣殘跡與小西門,並匹鄰校長宿舍,是在校園主要綠帶及學生活動的軸線之上。配合校長宿舍整修為學人招待所,原本作為成大幼兒園使用的本案基地,改造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