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國門廣場的挑戰在試圖捕捉基隆的「時代精神Zeitgeist」,藉由公共廣場來定義屬於這個世代的時代精神,同時運用這個場域創造開啟城市再造發展的起點。 基隆曾經是臺灣最重要的海港,山城地理限制腹地擴張,進而妨礙其保持
南竿二六據點在民國107年以「馬祖戰地文化遺產建築轉譯計畫」開啟轉譯之路,目標是以創意設計的角度探求閒置的軍事據點再生的可能性,讓原本不屬於島民日常生活的化外之地,轉而進入島嶼日常的一部分。在南竿二六據點
創立於1915年的臺南文賢國小,縱貫線鐵路旁百年來教育了世代的仁德人。學校鄰近二仁溪,校園長久為淹水所苦。基地位在校園東北角,為不等邊五邊形,設計上我們保留基地上的大樹,基地中央抬高一公尺,空間上我們讓四個
1989年,因為臺東新站的遷移,在卑南挖掘到大量的史前遺址,訂定了臺灣是南島文化發源的重要事實。次年於康樂籌備「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1990年Michael Graves+沈祖海建築團隊贏得國際競圖。2002年,博物館落成開幕。 二十年來,博物館長
延曆寺,位於京都府與滋賀縣交界的比叡山上,是日本極為重要的宗教場域。傳說織田信長為了在世人面前立威,一把火燒了它。延曆寺原本就擁有日本宗教界崇高的地位,多了這傳奇歷史更加引人好奇。走入山中尋覓其所在,
全新建築規劃融合人文美學與現代工藝之理念,其耐震係數更高達法規之一點五倍,以超耐震之規格來展現室內跨距二十七米無柱之辦公空間,並配備制震器及結構安全監測設備系統。 基地位於民權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
幼兒園的前身是建於1960年代的成大教師宿舍,當時為遷居臺南的教師所提供早期住房,在2019年新校園總體規劃中,將被改建為新的幼兒園,並整合到校園綠軸和城市界面中,而是否要保留這些老建築的意義與構法,在計劃之初,
本案坐落於大湳森林公園內,公園佔地面積約十六點六公頃,其前身是保一總隊大湳營區,市府從2017年開始著手改造,保留了營區內原有的三千多棵樹木,在自然底蘊豐富的基礎上,以教育、環境、娛樂為核心規劃設計,目標打
新北市美術館位於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緩坡向上的基地宛若溪中之島,北邊面向龜崙山,朝南可眺望雪山山脈。設計融合在地歷史與文化意涵,將大漢溪乾涸水道上的石頭、鶯歌三峽老街的尺度與紅磚建築,還有
大新園座落於成功大學的核心位置,透過林蔭大道面對臺灣府城城垣殘跡與小西門,並匹鄰校長宿舍,是在校園主要綠帶及學生活動的軸線之上。配合校長宿舍整修為學人招待所,原本作為成大幼兒園使用的本案基地,改造成為
園區中各個區域裡,包括遺構棟,野草茶店、小劇場、天然草茶香氣室、藝術展區、冥想大客廳和天空樹根茶席。嘗試在久遠荒蕪頹廢與不同時空機能中,置入當代使用者豐盛場景。
W-Mission為韓國紡織品製造商,此設計委託案由三個業主最關心的主題出發:神聖性、庇護所、社區的連結性。靈感來自業主的成長背景,一個被海洋圍繞的小鎮,以及紡織品材料特性,包含輕盈、編織、起伏和遮掩性;立面上亦將傳
歷史建築國立歷史博物館修復及再利用的核心議題,是建築承載的豐富歷史、記憶的詮釋,同時更是透過這次大規模整建,開啟一個友善城市、面對當代、迎向未來的永續博物館。主要工作除了文資修復與保存、結構修復補強
《實構築》季刊x國立臺灣博物館 。《建築文化》新訊全新改版。 與臺灣建築一起摸索走入世界的新路徑
本文將鄉村景觀理解為一種從特定風土之中長出來的歷史性生產系統,是人與環境相互交織並達成平衡的複雜系統。以三個案例:南米蘭農業公園、坪林農業景觀和五鄉地國家公園,來探討鄉村景觀的重要性,分析這些地方在過
各位如果有讀過建築史的話都會聽過希臘有一座塔叫做方尖碑,巴黎也有一座塔「艾菲爾鐵塔」,你在柬埔寨吳哥窟、緬甸、泰國看到的那些早期的佛塔有很多都是實心的,這種高聳的意象源自於古代的人希望有個媒介可以和天
山形市南部兒童遊樂設施是一個不限行動能力、國籍、居住地,開放給所有小朋友的遊樂場所。作品基地選址在藏王連峰的附近,一個被山光環繞、鬱鬱蔥蔥、坐享優美田園風光的地方。由室內延伸至室外的緩坡融合周邊山形地
本案的業主希望能在巴塞爾的聖約翰區,洛特林格街和休寧街的轉角空地,興建一幢提供給大家庭的住宅,使得原本可能需要被迫離開的家庭可以在聖約翰區繼續居住。因此我們決定以創新的方式設計整體建築空間,將私人領域
哈瑟爾特富有歷史色彩的貝居安會院在一眾現代化建築之間,就像汪洋中的島嶼,散發著獨一無二的氣質。由紅磚砌起的美術館中藏有不少珍貴的藝術品,建築左右兩翼朝中間收攏著中庭花園,為人們在喧囂的市區裡撐起了一片
基地座落台灣花蓮,部落群山環抱古老水圳灌溉層疊稻田,以阿美族與客家、閩南多族融合時代更迭的場景,依循部落智慧,透過多方耆老指引進入山林,採集群竹、茅草、黃藤與溪床上的石頭、回收基地現場的工程地底黏土與
當巨大的瀑布橫空出現在城市時,其景象本身就是一種奇景,亦或是一種奇蹟。 作品「逆轉瀑布」是我們延續「運用幻象」的創作系列,以水為題、以光為素材,應用視錯覺的手法,呈現與水相關的題材與光景。而這次的作品與
現代主義主張「form follows function」追求理性的建築風格。儘管現代主義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都市樣貌在追求理性和效率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建築物風格的同質化,往往忽略傳統建築技術和文化元素。然而這些技術是臺灣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