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的AMA我們會聯想到什麼呢?AMA這個詞在台灣為稱呼自己阿嬤的直接音譯,也是我們命名博物館的名稱。所以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從阿嬤家開始,探討台灣舊時慰安婦的議題。阿嬤家是每個人心中充滿許多回憶的地方,迪化街的阿嬤家裡,我們有著一群可愛的阿嬤,向大家述說著自己年輕時的回憶。
座落於傑魯薩勒姆斯卡街的艾迪森變電所,1926年由李布拉 (F.A. Libra) 建築師設計,原本的變電所功能一直維持到1990年代。後來因為現代科技的演進,變電所遷移到地下室,建物就得以空出來作商業使用。
這樣的廢墟,拆除重建是一般的處理,但拆掉後的廢棄物應如何處置,造成的環境破壞如何的衡量,法規面的檢討,但對於老物的喜好,及初見面時的微妙感覺,讓我決定留下這殘破的建築主體,以為整體設計的開始。
在台南老巷弄裡,我們用磚頭砌了一間有光的房子。生活裡,看的見日出、隔壁老奶奶、以及停在木樑上的鳥。
本案以油漆作為觸發點,最終實現的建築不僅盤踞介於使用者與周遭環境之間的空間,還透過 6mm FRP 立面本身的漸層表現斡旋兩者間的界線。實體界線與視覺界線並不相同,卻都同時將內部和外部的現狀轉譯至平面的另一端。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原建築為三層樓之鋼筋混凝土樑柱系統、屋頂木構造山形桁架、南側設置廊道之傳統校舍建築。學務大樓結構補強與建築更新設計案,原建築為四層樓之鋼筋混凝土樑柱系統、屋頂拱形力霸鋼架系統,四面採光之校舍建築。曾為體育館、圖書館等,經多次機能變更之增改建。
高美館為邁向新型態美術館,以坐落於入口大廳後方的104、105展覽室之改造為變革起始,優化觀展及佈展空間功能,形塑當代美感空間氛圍,及符合當代藝術各種展覽形式多元而有彈性的使用。
此建地位於北海道札幌市的中心部,從北海道廳往北一條通延伸的軸線上。本計畫是預計將建造於1926年的道立文書館別館(舊北海道廳立圖書館)之一部份保存下來,並改建成當地極具代表性的甜點製造商的店鋪。
此案為一私人住宅座落於密集都市裡的老巷弄中。環繞基地周邊的建築有著混雜的各種使用型態及機能,有補習班大樓、旅店、寺廟以及商店、餐廳、住家等等。
法國波爾多建築之夢中心從 1981 年起進行當代建築創作相關之文化推廣,推廣的內容廣義上包含都市、景觀、領土等居住空間,並以打開視野,觀察變遷中的世界為宗旨。
世上最廣為人知的兩位芬蘭建築大師,無疑地就是埃列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與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兩人的生涯跨度幾乎總長達 90 年。
這次設計週我們提出難民參與中繼屋建造的計畫。一方面讓他們有起碼的、不窘迫的起居空間,得以放心喘息;另一方面讓他們透過雙手打造此臨時棲身之所,撫慰離鄉背井的不安、重建人的價值與尊嚴,並建構未來返回故土重建家園的想像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