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曆寺,位於京都府與滋賀縣交界的比叡山上,是日本極為重要的宗教場域。傳說織田信長為了在世人面前立威,一把火燒了它。延曆寺原本就擁有日本宗教界崇高的地位,多了這傳奇歷史更加引人好奇。走入山中尋覓其所在,
全新建築規劃融合人文美學與現代工藝之理念,其耐震係數更高達法規之一點五倍,以超耐震之規格來展現室內跨距二十七米無柱之辦公空間,並配備制震器及結構安全監測設備系統。 基地位於民權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
幼兒園的前身是建於1960年代的成大教師宿舍,當時為遷居臺南的教師所提供早期住房,在2019年新校園總體規劃中,將被改建為新的幼兒園,並整合到校園綠軸和城市界面中,而是否要保留這些老建築的意義與構法,在計劃之初,
本案坐落於大湳森林公園內,公園佔地面積約十六點六公頃,其前身是保一總隊大湳營區,市府從2017年開始著手改造,保留了營區內原有的三千多棵樹木,在自然底蘊豐富的基礎上,以教育、環境、娛樂為核心規劃設計,目標打
新北市美術館位於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緩坡向上的基地宛若溪中之島,北邊面向龜崙山,朝南可眺望雪山山脈。設計融合在地歷史與文化意涵,將大漢溪乾涸水道上的石頭、鶯歌三峽老街的尺度與紅磚建築,還有
大新園座落於成功大學的核心位置,透過林蔭大道面對臺灣府城城垣殘跡與小西門,並匹鄰校長宿舍,是在校園主要綠帶及學生活動的軸線之上。配合校長宿舍整修為學人招待所,原本作為成大幼兒園使用的本案基地,改造成為
園區中各個區域裡,包括遺構棟,野草茶店、小劇場、天然草茶香氣室、藝術展區、冥想大客廳和天空樹根茶席。嘗試在久遠荒蕪頹廢與不同時空機能中,置入當代使用者豐盛場景。
W-Mission為韓國紡織品製造商,此設計委託案由三個業主最關心的主題出發:神聖性、庇護所、社區的連結性。靈感來自業主的成長背景,一個被海洋圍繞的小鎮,以及紡織品材料特性,包含輕盈、編織、起伏和遮掩性;立面上亦將傳
歷史建築國立歷史博物館修復及再利用的核心議題,是建築承載的豐富歷史、記憶的詮釋,同時更是透過這次大規模整建,開啟一個友善城市、面對當代、迎向未來的永續博物館。主要工作除了文資修復與保存、結構修復補強
《實構築》季刊x國立臺灣博物館 。《建築文化》新訊全新改版。 與臺灣建築一起摸索走入世界的新路徑
本文將鄉村景觀理解為一種從特定風土之中長出來的歷史性生產系統,是人與環境相互交織並達成平衡的複雜系統。以三個案例:南米蘭農業公園、坪林農業景觀和五鄉地國家公園,來探討鄉村景觀的重要性,分析這些地方在過
各位如果有讀過建築史的話都會聽過希臘有一座塔叫做方尖碑,巴黎也有一座塔「艾菲爾鐵塔」,你在柬埔寨吳哥窟、緬甸、泰國看到的那些早期的佛塔有很多都是實心的,這種高聳的意象源自於古代的人希望有個媒介可以和天
山形市南部兒童遊樂設施是一個不限行動能力、國籍、居住地,開放給所有小朋友的遊樂場所。作品基地選址在藏王連峰的附近,一個被山光環繞、鬱鬱蔥蔥、坐享優美田園風光的地方。由室內延伸至室外的緩坡融合周邊山形地
本案的業主希望能在巴塞爾的聖約翰區,洛特林格街和休寧街的轉角空地,興建一幢提供給大家庭的住宅,使得原本可能需要被迫離開的家庭可以在聖約翰區繼續居住。因此我們決定以創新的方式設計整體建築空間,將私人領域
哈瑟爾特富有歷史色彩的貝居安會院在一眾現代化建築之間,就像汪洋中的島嶼,散發著獨一無二的氣質。由紅磚砌起的美術館中藏有不少珍貴的藝術品,建築左右兩翼朝中間收攏著中庭花園,為人們在喧囂的市區裡撐起了一片
基地座落台灣花蓮,部落群山環抱古老水圳灌溉層疊稻田,以阿美族與客家、閩南多族融合時代更迭的場景,依循部落智慧,透過多方耆老指引進入山林,採集群竹、茅草、黃藤與溪床上的石頭、回收基地現場的工程地底黏土與
當巨大的瀑布橫空出現在城市時,其景象本身就是一種奇景,亦或是一種奇蹟。 作品「逆轉瀑布」是我們延續「運用幻象」的創作系列,以水為題、以光為素材,應用視錯覺的手法,呈現與水相關的題材與光景。而這次的作品與
現代主義主張「form follows function」追求理性的建築風格。儘管現代主義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都市樣貌在追求理性和效率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建築物風格的同質化,往往忽略傳統建築技術和文化元素。然而這些技術是臺灣文化的
Sekeping Tenggiri是一個活化吉隆坡當地舊社區 Taman Weng Lock的雙層民宿。此案包含了兩棟60年代建造的連棟雙層排屋。過去隨著社區老舊化以及附近高壓電塔的建造,當地居民漸漸地搬離此區。建築師吳錫山(Ng Seksan)最初打算將這些閒置的舊建築
這是一幢可容納八位住戶的女性共享住宅,座落在京都右京區的一塊旗竿狀基地上。面北,馬路的彼端,端坐著一座古樸的小廟;面南,則毗鄰著大片開闊的農田。住宅特意將屋簷的高度及牆面對齊鄰接的町屋,巧妙地融入到現
記得當年我站在一片荒蕪的土丘上,遠眺大漢溪的河谷美景時,我想應該要從大地逐漸隆起,形成一座可登高的塔型作品,不僅可以提供觀者實際從高處觀看周圍美麗景緻,同時也能呼應鶯歌陶業的意象,所以才有《坯》作品的
空間某種程度上和空氣一樣。你什麼時候會感覺到空氣存在?比如在很悶的車子裡,空氣不夠的時候,所以沒有這些黃色綠色,你也感覺不到空間。就像義大利藝術家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在白畫布上割了一刀,那張畫布就成
自1980年代以來,台灣建築在現代化與在地化上的努力,主要集中於透過建居的實踐來凝聚社區意識,重新認識和建構地域文化。本文試圖透過建構性地域主義理論的建構,來說明這一波對於台灣建築主體性和自明性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