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如何抒情?
將鄉城湊成對立關係,是現代性計畫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迷思(myth)。對照於城市的繁華、緊張、野心勃勃以及奸詐失德,鄉野被賦予寧靜、舒和、純真和不假虛飾的形象。眼睛可直接看到、身體可直接感受的景觀(landscape)的差異,是構成這個城鄉對立論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城鄉對立不是僅止於語言文字,而是深植於普遍性的身體經驗,因此更加牢固且難以破解。然而,景觀(或譯成地景)這個詞語,本身即是現代性建構的一部分。景觀一詞源於十六世紀末的荷蘭,當時在被今日我們稱為早期資本主義的驅使下,荷蘭人運用風車大規模地將湖泊和溼地抽乾改為耕地,正是在這個翻天覆地的國土改造下,荷蘭人產生了景觀意識,也發明了相應的語詞。在英國圈地運動裡,不僅農地被大規模地改造為牧羊草場而產生了新地景,也產生了風景畫派、田園文學、風景性的園藝和景觀建築(landscape painting, landscape writing, landscape garde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在這些新景觀文化的背後,則是農村的破敗,大量的農民因圈地運動失去農地,流離失所,當時著名作家奧利佛.高爾思密斯(Oliver Goldsmith)因此寫下《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一詩,流傳至今。圈地運動從旁助長了英國的工業化和都市化,證實了城鄉並非對立,而為一體之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