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共.生》展覽同時串連起了不同世代的建築人,在緊繃的2020年裡建構起一個平台,讓個世代的聲音能於展覽間激盪、迴繞。
「文化院落」提倡的概念,認為營造建物時應能增添新的資源,而非減少天然資源。「紅磚觀景台」不僅是用來觀賞風景的旅遊景點,還能讓遊客對復育森林有所貢獻。這種對建築的新觀點,也能運用於其他設計案中。「大象博物館」鼓勵當地人對自己的民族遺產感到自豪。
學校基地位於台灣南方偏鄉,緊鄰台灣海峽,起伏的地景折板始於對東面中央山脈稜線的回應。不同傾角的牆板,成為孩子攀爬的挑戰——是山丘、是階梯、也是遊具,延綿成一抹阻擋東北落山風的合院建築,圍塑出面向大海的教學與鄰里活動廣場,也隱化成「鯨魚」想像的小學校。
架高在草地之上的「The Walk」是一座架高在草地上的步道,設計理念在吸引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像小草這般常被忽略的枝微末節,進而體會其重要性。本案期許能喚醒場域的靈性,讓人們得以感受其天然之美、四時節慶之真義,還有環保、文化與藝術的意涵。
在墾丁面海的山上,茂盛的相思樹林旁,弧線牆自由穿梭在有機形狀的樓地板上,形成了八個房間的生態民宿。極簡的弧牆結構,隨著環境地形與視野延伸流動,劃出公與私、內與外、建築與景觀的空間介面。
倉儲廠像是抽象的局部沙丘,大頂棚的支撐利用組合的角鋼取代慣用的H型鋼,組構成大跨距的桶狀超大空間;南北側的混凝土牆是曲折錯落的型抗結構,拆模後形成自然的崩角,配合錯落有機的紋理與陰影,像是海岸沙丘上自然崩落的沙丘斷面。倉儲廠的任務是階段性的,盡可能用較少物質和可拆解回收的材料,讓基地保留未來的彈性。
母親之屋位於河內市西郊的山西社市古東社波蘿蜜村,地勢朝湖邊漸傾,視野相當開闊。房屋與大自然以有機的方式共生,隱身於波蘿蜜與葡萄柚樹下,茅草屋頂朝向湖面開展,接續著樹枝向外延伸,蜿蜒的弧線延續至河流的波浪起伏。
「勤美學」是一個在地美學實驗計畫。傳達自然永續、院長導師精神、生活哲學的企業核心精神,以台灣老式的香格里拉樂園為基地,融入在地文化,透過旅遊與生活體驗,一步步打造在地生活美學的實驗平台。
在本次設計當中,建築所乘載的不單單只是人與建築的關係,更包含了寵物與空間的關係、寵物與自然的互動,以及建築與自然的連結,建築的角色連接了動物、環境與人,尤其是以狗狗的需求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去思考、安排,從整棟建築的空間與活動的模式,到每個材質與細節,都期待去創造出一個與狗狗更好的共同生活空間。
我們回收並運用了鎮上的廢棄混凝土塊來作為兒童遊樂場與戶外廣場的基礎設施——藉由安置大量倒下的混凝土塊,並為其賦予新的機能,我們期許在未來,沒有任何邊界可以阻止我們孩子自由的移動!
就像動植物一樣,能適應棲地,透過基因不斷演化,以最有效的方式運用能量,維護自身安全,確保物種的代代繁衍。人類也在幾百年來學會順應自然法則,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搭建屋舍。然而於此同時,我們往往又會迷失自我,忘了如何與大自然共生,以及與大自然共處的情趣。
2018台中花博外埔園區核心理念是綠色生產,大藏在這裡設計了一座竹建築,花博期間作為販賣輕食餐點使用。三座竹桁架的交接處結合天溝將雨水引導至兩端的卵石堆,創造竹與石自然材料的交流。竹構築的基礎也不使用混凝土,採用來自台中大甲的溪石做為基石,呼應自然的竹建築,與土地更為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