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回看曾經在台灣發生的過程,並試圖探尋這些過程背後的遠近因素與價值,而將過去的經驗成為可傳承的內容。
台灣的出口迅速增長,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台灣教育部結合經濟和產業建設的發展,在美國政府的協助和指導下,推動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工匠精神是一種普遍存在「匠人」之中的特殊人格特質,一種純粹就想把工作做好而做好工作的慾望。它是一種持久而基本的人類衝動,是在實作的過程中進行生命經驗與生活感知的辯證與思考。
德旅店的前身是糧食局,也是德興米廠創辦人張德財先生的起家厝,經過第三代張家姊妹的活化後,成為竹田第一間可供住宿的空間場域。以「舊」作為概念發想的起源,將倉庫建築群重新梳理,保留舊有構造物及探索那消失的客家夥房空間。
舊遊客中心一樓新設置動物園兒童圖書館入口意象及側門入口,本案以叢林綠的色彩、如天空朦朧的擴張網和流動的拱形廊道設計讓孩童對弧形洞口產生好奇,進而走入知識的巢穴。
既有建築的轉型與改造如同外科整形手術般,從空間本體的檢測診斷及轉變目標的設定,需透過閱讀理解原始建築與周遭脈絡關係及空間特質,從中尋找改造與縫合的可能,綜觀未來需求的類型特質,藉由整理將建築與環境再次填補連結。
本案位於「屏東1936文化基地」,在工廠建築與菸葉設備保存完善的歷史建築中作為轉身成為博物館常設展示的空間設計,鋼混構造與金屬構架脈絡中,建築的舊空間秩序、老窗樘的光線層次、菸葉設備的金屬質感,彼此互映形成空間的基本調性,設計試圖維持及保存既有空間架構,尋找空間空隙、置入閱讀新舊載體的展示可能。
本案基於對未來都市住居議題的研究,以台北市大同區連棟街屋在都市更新時留下的狹長閒置空地為基地,針對現下都更遲緩、房價高漲與能耗飆升等問題,團隊設計並親手打造以台灣都市為起點並可作為其他都市借鏡的永續住宅原型屋,並以此案遠赴德國競賽,獲得「2022歐洲盃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建築首獎及創新銅獎。
用薄透的材質輕微地隔絕著建築的內與外。設計上選擇帶著金屬光澤的銀灰色蘭花網,一張純粹而抽象的面,如畫布般將周遭環境映照而出。順應著周遭都市的氣質,城市的氣味、聲音、加上風的吹拂、網布的浮動,時時刻刻為「QUAN泉.場」帶出不一樣的面貌。
上半部鋼構棚架由西向東傾斜,以輕薄的雙鋼板樑帶出主方向性,讓位於不同高程的人們,視線各自沿著樑穿越活動場,抵達鳳凰木下的遊戲場,開啟多向度流動的活動與風景。屋面在傾斜過程中,漸轉為下垂曲線,在整體方向性秩序裡,帶來另個隱藏中心,支持著底下活動場的凝聚角色。
沿著細窄樓梯進入二樓及三樓,這裡是一處由內部打開來的空間,日常生活交會的核心場景。餐桌不僅僅作單一功能使用,在廚房、夾層與樓梯的陪伴下,它及其周邊成為家庭各種活動的發生場所。垂牆、洞口、樓梯側牆及側柱,在空間中彼此相遇與融合,製造多層空白面域,在流動空間中注入隱私感,以及讓人轉換的抽象性。
Cooler Master酷大師創客大樓,為以全球為視野,提供電腦散熱提案之科技公司其位於台灣的總部大樓。本案位於台北內湖舊宗段重劃區的中心位置,基地形狀為一正三角形,一邊長度約九十米。我們期望總部大樓可以反應當代科技與自然環境之協調與共融,在此形塑一處自然的生態環境,成為都市中的綠色島嶼。
遊客中心是位於花博園區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過渡型空間,我們思考遊客中心作為園區內外的中介空間,面臨大量從都市湧入到自然的遊客,如何成為一個舒緩群眾身心的沉澱池,讓群眾在這裡放慢腳步、親近周圍樹群。
太平國小站立在港西山頭,六十年代因應西岸碼頭工人孩子的就學而創立,隨著產業轉型、人口外移與少子化,於2017廢校。在這迂迴迷宮似的山城,我們想像了一條連接山與海的路徑:從港灣碼頭出發、經由113巷沿著路標踏階而上,穿過太平國小抵達山後的登山步道,串聯城市與山林、人工與自然。
什麼樣的空間被稱為「集會所」?一座由木頭所搭建的屋架,還是一棵樹就足以提供人群集會空間?「集會」的狀態不應被空間的框架給限制住,定義一座集會所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明確的牆壁邊界。
建築不管型態如何展現,都是人與環境的中介,我們要何種建築想法來中介環境決定了我們的世界觀,這決定了整個場域究竟是無限重複的令人感到渺小的工業地景,還是安穩寧靜的居所?是一種殖民式的美學統治,還是一種自然生成的輕鬆秩序?
這不是我的手,這是自然的規律、城市演變的典型。最後變成我當年要做的東西,別人幫我實現了。我一輩子沒蓋過一棟房子,我所蓋的東西不見了,可是它又回來了。我不是一個建築師,建築師蓋了很多房子;我參與了城市的設計,你們每個建築師都要在那個設計裡面做設計,這是我安慰的地方。
本文援引倫敦近年Kings Cross車站開發計畫,以及計畫區落煤廠房改造的經驗,重新檢視華山園區再利用過程中的爭議與課題。
因應而生的「新富足」,讓我們可以置身綠意之中,感受風、品嘗酒、眺望河岸美景、大啖佳餚。用餐時甚至可見身旁有帶狗散步的人與店員開心談笑,彷彿從一個不屬於任何人的公園,成為紛至沓來的公園,再轉變為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園。
具有數理邏輯的三倍傘骨結構,張起如有機葉形輪廓的防水帆布,置身其中有如走進萬花筒般的奇異視覺效果,更能感受到立體的木構產生的特殊空間體感。白天能見到陽光將周圍搖曳的樹影灑落在傘面上,夜晚則點起了浪漫而富有儀式氣氛的燈光。范承宗想用這把巨大的傘為故鄉的人們撐起一座遮陽避雨的空間。
繼2016年西薩會所率先啟用之後,相隔六年,嘉卿會所於2020年十月正式落成啟用。以低調、純粹且俐落、乾淨的空間配置在量體虛實之間融入既有的基地紋理,因地制宜地回應高爾夫球場得天獨厚的豐富地貌,並滿足國際級運動賽事需求與尊榮會員休閒娛樂的多項功能。
本文分就清代城垣的保固維修制度、城工會組織與任務、臺灣地區的城工會等內容進行說明,最後並以淡水廳城城工會為例,詳細介紹這一特殊且極具時代意義的歷史性團體。
不細看不發覺,細看才知道,原來舊有的紋理,造成每條街、路不同的特性。可惜那些紋理已愈來愈看不清楚,除了瑠公圳渠道系統裡斜彎、轉折的部分,以及鐵路軸道那一部分。這一塊,喻肇青老師有很大的貢獻,讓人們更深深體會到台北的自然生態和文化景觀。我也同樣覺得十分重要。
事實上,貝聿銘以他的幾何形式的建築作品告訴我們應善用具文化深層意義的思想所發展出的在地建築空間文化形式,這才是我們在中國館的建築設計過程中所獲得最有價值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