栃木縣那須町的一片水草地,鄰近一家位於自然環境內的新飯店。這片水草地原是水稻田,現在已是一片鋪滿苔蘚的森林。新飯店的原址是一片森林,興土動工必會砍去樹木。把森林移植到鄰近位址後重新排列,如同拼圖般,每一塊拼圖都具有深意。由此,每一棵樹都是自己的主人。三百一十八塊獨特的樹木拼圖之間,點綴以明亮的空地。
藉由建材質地、色彩、植物香氣、文字和地磚的巧妙互動,小廣場不但展現了阿羅哈的在地歷史,突顯它的宗教現況,也成為居民與遊客邂逅的空間。牆上的文字訴說發現座天使的神奇過程。風化的岩石湧出「靈魂泉源」(pilar de las Ánimas)。沿著斜坡建造長長的石凳,周圍有芳香的植物環繞。
新竹轉運站風雨走廊基地位於轉運站長途巴士下車處與汽機車及Ubike停車場間之開放空間。設置目的,除在解決巴士上下車銜接重要之串連轉運站以及前後站人行動線之地下道出入口之遮陽、避雨機能。
會安阿特拉斯酒店位於會安古鎮,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以來,此地便發展飛快。近年來,大部分的古厝都已改建成商店與餐廳,服務每日湧入會安的旅客。會安以美麗的瓦頂房舍及中庭聞名,中庭能在房舍的內與外之間,營造出空間上的層次感。商業化帶來的混亂導致這種層次感漸漸流逝,也使古鎮失去了歲月靜好的魅力。
三井廣場從日治時代開始,為經濟交通為發展的區域,交通的便利成為城市發展的架構,現今以人為主的生活空間意識逐漸崛起,自然、歷史、人,如何互相共融共存,發展出未來的歷史藍圖。
台灣人口集居於都市,半畝塘「若山」系列高層住宅作品倡議將自然帶回都市,以高密度垂直綠化之技術,創造人與生態皆宜之居住環境。
臺北城市轉盤計畫提出不斷迭代的迴圈腳本,將城南的政經教育區塊與城北的現代藝文高科技產業區塊進行動態的串聯。而本案所在的基地位置、方位及尺度皆足以適切地消弭南北城區間的隔閡。
2015年夏天的颳風「蘇迪勒」罕見的造成樹木巨大的災難 !台北盡是「枝」滿地,景況淒涼。本作品即想利用回收枝葉,將渺小,輕微的樹枝羣聚起來,並用颱風旋渦般的形態回應颱風本身!
延續2018台北雙年展—MAS北美館微建築創作計畫,以微建築連結美術館作為生態系統的延伸。此次MAS的成員走出戶外,將微建築理念帶入自然環境進行創作,對應中都濕地的環境問題發展出五件作品,於2019/6/28-12/15進行「中都濕地作為一個生態博物館」室內與戶外展演計畫,來描繪中都濕地的樣貌。
建築、地景、支持設施三種學門,三種不同尺度的狀態,從Stan Allen跨越十年間的討論、關注與實踐中,開始展開跨界對位的辯證。
在冷戰對抗的國際政治結構中,台灣成為美國圍堵共黨擴張的前線。1951-65年間,美國對台提供大量的軍事、經濟、技術和教育文化援助,主導戰後台灣現代化的發展。
阿爾瓦.阿爾托這位芬蘭建築與設計大師已辭世近四十年。他的作品從未被視為前衛建築的一部分。[...]當主流的現代主義渴求一種國際共通的語言時,他卻致力說著追本溯源的區域方言。 隨著越來越多人感覺建築太常立基於無謂且倏忽即變的價值觀,阿爾瓦.阿爾托多面向的設計作品與人性的哲學觀,逐漸在建築界中成為焦點。
「BUNJIRO」和「JUJIRO」距離十日町市的市中心有著一段距離。儘管兩者皆為經由既有建築物而翻修完成之,也都擔任著社區中心的角色,但「BUNJIRO」提供人們交流的場所,而「JUJIRO」則扮演著文創活動場所的角色。
船長之家於村落「既融入又跳出」:拱自身具備謙卑、內斂的形態不給人以過分侵略或支配的感覺,其曲線形態又區別船長之家於周邊任何一個建築。最終,希望我們的改造給一家人提供更多有質量的生活空間,賦予他們生活的尊嚴,同時也能成為他們家庭情感的載體。
一間擁有九十年歷史的京都傳統街屋,在本案整修成為私人住宅。在介入手法上,我們試著去看見日本木造建築數千年來的「歷史」,那往往潛藏在表層底下的歷史。
由芬蘭建築師Marco Casagrande設計的「終極廢墟」,位於台北市一處梯田與叢林相接的綠色山坡上,原為被遺棄的紅磚農舍,經由與Marco Casagrande密集地對話,成為一戶三代同堂的休憩地。
第一眼的AMA我們會聯想到什麼呢?AMA這個詞在台灣為稱呼自己阿嬤的直接音譯,也是我們命名博物館的名稱。所以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從阿嬤家開始,探討台灣舊時慰安婦的議題。阿嬤家是每個人心中充滿許多回憶的地方,迪化街的阿嬤家裡,我們有著一群可愛的阿嬤,向大家述說著自己年輕時的回憶。
座落於傑魯薩勒姆斯卡街的艾迪森變電所,1926年由李布拉 (F.A. Libra) 建築師設計,原本的變電所功能一直維持到1990年代。後來因為現代科技的演進,變電所遷移到地下室,建物就得以空出來作商業使用。
這樣的廢墟,拆除重建是一般的處理,但拆掉後的廢棄物應如何處置,造成的環境破壞如何的衡量,法規面的檢討,但對於老物的喜好,及初見面時的微妙感覺,讓我決定留下這殘破的建築主體,以為整體設計的開始。
在台南老巷弄裡,我們用磚頭砌了一間有光的房子。生活裡,看的見日出、隔壁老奶奶、以及停在木樑上的鳥。
本案以油漆作為觸發點,最終實現的建築不僅盤踞介於使用者與周遭環境之間的空間,還透過 6mm FRP 立面本身的漸層表現斡旋兩者間的界線。實體界線與視覺界線並不相同,卻都同時將內部和外部的現狀轉譯至平面的另一端。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原建築為三層樓之鋼筋混凝土樑柱系統、屋頂木構造山形桁架、南側設置廊道之傳統校舍建築。學務大樓結構補強與建築更新設計案,原建築為四層樓之鋼筋混凝土樑柱系統、屋頂拱形力霸鋼架系統,四面採光之校舍建築。曾為體育館、圖書館等,經多次機能變更之增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