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與四十五度關係組合、正方形與三角形組合、延伸的椎體、切凹的幾何虛體、四十五度三角形的劃分體現了與正方形的關係,四十五度屋簷的凹凸組合。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位於以日常文化活力著稱的士林夜市,是於邊界之間遊走的建築︰專門卻靈活﹑專注且開放,成就自由的地標。三個劇場嵌入中央立方體,讓劇場空間可以組合起來造就新體驗。
低調簡約的屋面灰磚,將視覺焦點留給自然,從平台望去就像一條和緩的新地平線,帶來自在的寧靜感,讓人可充分感受馬祖的山、海、風、陽光,與馬祖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本次修復其中之一的教學大樓為1963年完成,東立面為垂直混凝土格柵,西立面強調水平面帶狀連續感,南北向立面遮陽板;工法材料為粗獷清水模、紅鋼磚、抓紋磚及白牆。
棚子柔軟地覆下,與拔地而起的柱子相遇,在流動的環境中緊繫出場所核心,日常與儀式的場景時時浮現,如劇場般。
在「人道」混凝土牆上,用五片金屬薄板構成一個薄殼結構的標準跨度,形成一個如同阿勒坡大清真寺拱結構大小的建築單元,同時呈現公元1200年前西台帝國石拱券的雙曲線曲度。
飛牆自由漫遊之生態民宿,在無限海景、海風及樹林搖曳的聲音感官體驗中,讓旅人沿著流線弧牆的曲線在光影婆娑間恣意穿梭,回應對自然與土地共生的永恆之念。
與木製研|北門翼、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逐雲、原型結構|竹。之徑、華志聯合設計制作|螢河月台、AtelierNeoE 易新設計+ B 群|無門之門。入山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林鐵編界、本事空間製作所|Cross X
有時在這邊玩遊戲、坐在階梯上看電影、唱歌,也可以躺在吊網上放空,留白的彈性空間就像在野營時,活動和使用由喜歡自己動手的一家人各自定義和填滿。
這個場域延伸了校園主要的道路,緩緩一路往上連接著大階梯向上連接著一條漫遊的路徑,時而貼近回望校園、時而滲透於黑盒子其中和週邊,穿越回望而綿延遼闊的關渡平原就在眼前。
水平、均質變化的波浪屋頂,透過四十五度角的切削,形成隨視點變化的豐富簷線;四十五度旋轉的拱弦牆體,配合切削的頂棚共同形成曲線變化、內外流動、時序光影交織的市集場域。
由外向內,亦步亦景轉換的自然場域,襯托建築於南向全然的開闊景觀,與北向的多層次動線地景,織成內部連續穩定的空間質感。
透過回看曾經在台灣發生的過程,並試圖探尋這些過程背後的遠近因素與價值,而將過去的經驗成為可傳承的內容。
台灣的出口迅速增長,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台灣教育部結合經濟和產業建設的發展,在美國政府的協助和指導下,推動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工匠精神是一種普遍存在「匠人」之中的特殊人格特質,一種純粹就想把工作做好而做好工作的慾望。它是一種持久而基本的人類衝動,是在實作的過程中進行生命經驗與生活感知的辯證與思考。
德旅店的前身是糧食局,也是德興米廠創辦人張德財先生的起家厝,經過第三代張家姊妹的活化後,成為竹田第一間可供住宿的空間場域。以「舊」作為概念發想的起源,將倉庫建築群重新梳理,保留舊有構造物及探索那消失的客家夥房空間。
舊遊客中心一樓新設置動物園兒童圖書館入口意象及側門入口,本案以叢林綠的色彩、如天空朦朧的擴張網和流動的拱形廊道設計讓孩童對弧形洞口產生好奇,進而走入知識的巢穴。
既有建築的轉型與改造如同外科整形手術般,從空間本體的檢測診斷及轉變目標的設定,需透過閱讀理解原始建築與周遭脈絡關係及空間特質,從中尋找改造與縫合的可能,綜觀未來需求的類型特質,藉由整理將建築與環境再次填補連結。
本案位於「屏東1936文化基地」,在工廠建築與菸葉設備保存完善的歷史建築中作為轉身成為博物館常設展示的空間設計,鋼混構造與金屬構架脈絡中,建築的舊空間秩序、老窗樘的光線層次、菸葉設備的金屬質感,彼此互映形成空間的基本調性,設計試圖維持及保存既有空間架構,尋找空間空隙、置入閱讀新舊載體的展示可能。
本案基於對未來都市住居議題的研究,以台北市大同區連棟街屋在都市更新時留下的狹長閒置空地為基地,針對現下都更遲緩、房價高漲與能耗飆升等問題,團隊設計並親手打造以台灣都市為起點並可作為其他都市借鏡的永續住宅原型屋,並以此案遠赴德國競賽,獲得「2022歐洲盃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建築首獎及創新銅獎。
用薄透的材質輕微地隔絕著建築的內與外。設計上選擇帶著金屬光澤的銀灰色蘭花網,一張純粹而抽象的面,如畫布般將周遭環境映照而出。順應著周遭都市的氣質,城市的氣味、聲音、加上風的吹拂、網布的浮動,時時刻刻為「QUAN泉.場」帶出不一樣的面貌。
上半部鋼構棚架由西向東傾斜,以輕薄的雙鋼板樑帶出主方向性,讓位於不同高程的人們,視線各自沿著樑穿越活動場,抵達鳳凰木下的遊戲場,開啟多向度流動的活動與風景。屋面在傾斜過程中,漸轉為下垂曲線,在整體方向性秩序裡,帶來另個隱藏中心,支持著底下活動場的凝聚角色。
沿著細窄樓梯進入二樓及三樓,這裡是一處由內部打開來的空間,日常生活交會的核心場景。餐桌不僅僅作單一功能使用,在廚房、夾層與樓梯的陪伴下,它及其周邊成為家庭各種活動的發生場所。垂牆、洞口、樓梯側牆及側柱,在空間中彼此相遇與融合,製造多層空白面域,在流動空間中注入隱私感,以及讓人轉換的抽象性。
Cooler Master酷大師創客大樓,為以全球為視野,提供電腦散熱提案之科技公司其位於台灣的總部大樓。本案位於台北內湖舊宗段重劃區的中心位置,基地形狀為一正三角形,一邊長度約九十米。我們期望總部大樓可以反應當代科技與自然環境之協調與共融,在此形塑一處自然的生態環境,成為都市中的綠色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