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怪房子俱樂部 在怪房子裡説城市裡的故事 故事04-JACK HOUSE 基地:忠孝東路四段SOGO
一個城市的歷史,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層層堆疊,醞釀出一種特有的風韻。有如生命一樣,在面對不同的生存條件時將之內化,而這段演化史則從身體流露而出。
在量體上透過兩向的大開口讓虛空間貫穿建築物與城市連接,並在量體的上方打開一個向上的中庭花園及天窗,讓自然的天光可以進到建築物內部,除了取得自然通風的效果外,更希望創造一個多孔隙的空間環境。
每層樓陽台的位置、寬度與深度上都不同,藉由這些錯落的陽台將平日的生活感延伸到戶外或半戶外,也讓每個樓層之間的家人們都有機會與彼此或鄰居寒暄。這棟房子裡還有一座很特別的樓梯,樓梯的結構從頂貫穿到地面層,卻非常的纖細,讓光與影能藉著樓梯踏板之間灑落到各個樓層。
立委吳思瑤於2019年發起《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計畫》,任務目標是「把設計帶入社區,把閱讀帶進生活」。邀請十位知名建築師與當地鄰里公民合作,以北投天母十座公園公共空間作為基地,共創出十座具備不同特色的戶外公園圖書館。
這段樓梯不僅維繫了「内部與庭院」以及「家族彼此」,在平地的部分也連接到南側私有道路並繼續向外延伸,樓梯上部則是穿過天頂照明、彷彿可以直達天際,其用意是希望藉由像這樣與周邊及街道的連結,為這棟建築帶來廣度。
充氣式的智能天棚Skywing目的是成為世界上最低碳的建築之一,其能適應環境的改變而產生動態形變,宛如海鷗揮動翅膀的姿態。有著從寶特瓶回收再製的高丹數耐候布料,到利用太陽能填充空氣的模組化翅膀,Skywing是可以反映環境數據的仿生建築先驅。
博物館之橋是一座聯結人與自然、科學與藝術的思辨之橋。運用當代的結構用集成材與鋼結構設計,精巧的呈現了構造、力學與材料之美。利用橋身彎曲的造型與橋樑的桁架系統,有效穩定了橋樑的主體,並減少原先較繁複的懸吊點設計;木構造設計則減輕了橋的整體重量,對於建築物的整體耐震更為安全。
本案基地位於東京市中心,夾在熱鬧街道與迴盪著孩子嘻笑聲的惠比壽公園中間。這座十層高的建物,業主是日本救世軍,專案的設計願景是為持續改建中的社區,打好未來發展的基礎。希望提供一處能同時感受公園的綠意和街區熱鬧氛圍的空間,使建築並非封閉孤立,產生與周遭環境互動的可能。
安靜的空間、行動的人、有戲的物件。從空間延伸出空間,一條線性帶狀的串連,人在空間裡陶醉,時間看似會消失,其實共存與空間之中,帶出老屋因人的存在而重新有了新的生命(時間軸)。創造每個角落單獨誕生出的風景與氛圍,彼此又被老屋的存在包覆在一起,讓人用身體去體驗及記憶空間與時間的存在。
現代建築理論、教育與實踐中,將建築視為視覺性的美感空間與物理結構,主要研究其中的歷史、功能、技術與形式特質⋯⋯由於建築並未自成一套完整理論,研究觀點與方法時常取經於其他學科,研究興趣和主流也幾經變遷,但各項理論架構是否能應用在特定實際建築上,也常受到質疑。
展現對建築本業永續耕耘的理念,期許為城市注入新能量。南向立面的外牆採用雙層牆(Double Skin);西側外牆對應西曬,採用大面積的結構體牆面,以降低熱能負荷;南向景觀陽台形成外部挑空,導入戶外風景及四季光影的變化。
受父親——王世杰先生(時任中研院院長)委託,王秋華與古德曼建築師合作設計,於1973年完成的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為王建築師在台的第一座建築,也是台灣1970年代最精彩的建築作品之一。
由陳仁和建築師(1922-1999)設計,於1963年竣工。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專門部建築科(1945)的陳仁和,承接嚴謹的日本現代主義訓練,在面對當時台灣戰後社會語境與建築系統轉異的狀態下,以獨特的形式語彙建構出一種當時當地的建築陳述。
位於台東市西北的公東高工,1960年由白冷會錫質平神父(Hilber Jakob)創校,同年由瑞士建築師達興登(Dr. Justus Dahinden)進行校園整體規劃與建築設計。
礁溪教會是一舊址重建的教會,規劃設計以「重新定義教會並且因地制宜」為原則。教會不僅僅是教會,還像是社區中心,也像是心靈的便利商店。設計上儘量採用本地工法和回收材料,也企圖與常民產生情感連結和關係。
藉反重力托起的概念,創造懸浮的立方體,並以「隱含的球體」為發想,在立面上創造出漸現的天圓。挑高的中庭如萬神殿,連通室內外自然的流動,並以金屬沖孔板營造視覺穿透、降低壓迫感、減少回音並增加內部的互動。
1976年完成的曾文青年活動中心是宗邁早期的作品,由陳邁建築師設計,是他十分得意的作品,顯示創業初期的野心和活力。曾文青年活動中心所需的空間內容,是四十二間住宿單元和一個能供團體活動的室內大型集會空間,以滿足救國團的活動模式。
珍惜感覺得到「大」的地方,保住抵抗的靈動、久違的荒蕪……。沙丘美術館融入這片谷地,沒有執著的形狀,只是遮風避雨;如被風吹過,厚重但又輕盈。蔡明亮導演以影像精準和天光、和所有線條互動,點出沙丘最動人的靈魂。
弗次瓦夫建築博物館(Museum of Architecture in Wrocław)誕生於1965年,是歐洲最早的建築博物館之一。到目前為止,它仍是波蘭唯一一所致力於展示歷史與當代建築的博物館。
台北怪房子俱樂部 在怪房子裡説城市裡的故事 故事03-FREEWAY HOUSE 基地:台北市環河南路
八里觀音山腳下的聖心女中(1967年竣工,原名聖心女子大學)為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1913-2005)於海外第一個完工的作品。此作不僅可視為柯比意粗獷主義路線在台灣最顯著之代表,更是現代主義結合日本代謝派理念在台實踐最重要的地域性作品。
由王昭藩建築師設計執行的高雄市文化中心(1981年啟用,舊名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將台灣戰後的粗獷主義發展帶出了另一條與國族主義回應的脈絡。以現代主義轉化中國傳統建築語彙與形式的意圖,可從文化中心的量體構成、細部設計與材料運用中清楚地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