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佛的出現著手,追溯至1961年彰化八卦山大佛,過程中回顧台灣歷經六十年的大神像發展與變遷,最後,本文進一步討論大神像建築意涵,並就其社會經濟背景的連結進行分析,以理解當代大神像的社會文化意義。
綜合阿爾瓦・阿爾托激進且前衛的名聲,以及他在赫爾辛基的建築職涯所面臨的事業困頓及停滯不前,人們開始期待他能發想出激進的建築宣言,以強化他原先所具備的進步意象。然而,他設計的阿爾托自宅(Aalto House)所展現出的謙遜、保守、舒適和輕鬆氛圍卻十分令人驚訝,[...]
原「中國城」拆除後,工程團隊費盡心思將建材進行回收再利用,樹立了循環經濟的最佳創新典範。原商場的地下停車層搖身一變成為下凹廣場,作為主角的都市潟湖周圍環繞著茂盛的原生種植物與遮陽通廊。
上市電子公司辦公大樓的設計希望提供科技工作者一處以人為出發點的工作場所,因此結合了有效率的辦公隔間以及開放式的口袋型「綠叢空間」。如島嶼般的綠色社群空間,除了提供員工彈性互動的會議場所,亦是遠離電腦螢幕及休息的去處。
廢棄遊具改裝而成的街道傢俱以新的面貌回到城市裡頭,吸引鄰里街坊過訪旅客駐足,亦在週末提供假日市集所需的陳列攤位,靈活地結合周遭活動及生活脈動,使得線狀空間成為居民聚集的節點,翻轉橋下空間的空白印象,讓返家必經的後巷不只是過道,而是成為人群停留、互動、體驗並產生共同記憶的線性場所。
台北怪房子俱樂部 在怪房子裡説城市裡的故事 故事04-JACK HOUSE 基地:忠孝東路四段SOGO
一個城市的歷史,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層層堆疊,醞釀出一種特有的風韻。有如生命一樣,在面對不同的生存條件時將之內化,而這段演化史則從身體流露而出。
在量體上透過兩向的大開口讓虛空間貫穿建築物與城市連接,並在量體的上方打開一個向上的中庭花園及天窗,讓自然的天光可以進到建築物內部,除了取得自然通風的效果外,更希望創造一個多孔隙的空間環境。
每層樓陽台的位置、寬度與深度上都不同,藉由這些錯落的陽台將平日的生活感延伸到戶外或半戶外,也讓每個樓層之間的家人們都有機會與彼此或鄰居寒暄。這棟房子裡還有一座很特別的樓梯,樓梯的結構從頂貫穿到地面層,卻非常的纖細,讓光與影能藉著樓梯踏板之間灑落到各個樓層。
立委吳思瑤於2019年發起《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計畫》,任務目標是「把設計帶入社區,把閱讀帶進生活」。邀請十位知名建築師與當地鄰里公民合作,以北投天母十座公園公共空間作為基地,共創出十座具備不同特色的戶外公園圖書館。
這段樓梯不僅維繫了「内部與庭院」以及「家族彼此」,在平地的部分也連接到南側私有道路並繼續向外延伸,樓梯上部則是穿過天頂照明、彷彿可以直達天際,其用意是希望藉由像這樣與周邊及街道的連結,為這棟建築帶來廣度。
充氣式的智能天棚Skywing目的是成為世界上最低碳的建築之一,其能適應環境的改變而產生動態形變,宛如海鷗揮動翅膀的姿態。有著從寶特瓶回收再製的高丹數耐候布料,到利用太陽能填充空氣的模組化翅膀,Skywing是可以反映環境數據的仿生建築先驅。
博物館之橋是一座聯結人與自然、科學與藝術的思辨之橋。運用當代的結構用集成材與鋼結構設計,精巧的呈現了構造、力學與材料之美。利用橋身彎曲的造型與橋樑的桁架系統,有效穩定了橋樑的主體,並減少原先較繁複的懸吊點設計;木構造設計則減輕了橋的整體重量,對於建築物的整體耐震更為安全。
本案基地位於東京市中心,夾在熱鬧街道與迴盪著孩子嘻笑聲的惠比壽公園中間。這座十層高的建物,業主是日本救世軍,專案的設計願景是為持續改建中的社區,打好未來發展的基礎。希望提供一處能同時感受公園的綠意和街區熱鬧氛圍的空間,使建築並非封閉孤立,產生與周遭環境互動的可能。
安靜的空間、行動的人、有戲的物件。從空間延伸出空間,一條線性帶狀的串連,人在空間裡陶醉,時間看似會消失,其實共存與空間之中,帶出老屋因人的存在而重新有了新的生命(時間軸)。創造每個角落單獨誕生出的風景與氛圍,彼此又被老屋的存在包覆在一起,讓人用身體去體驗及記憶空間與時間的存在。
現代建築理論、教育與實踐中,將建築視為視覺性的美感空間與物理結構,主要研究其中的歷史、功能、技術與形式特質⋯⋯由於建築並未自成一套完整理論,研究觀點與方法時常取經於其他學科,研究興趣和主流也幾經變遷,但各項理論架構是否能應用在特定實際建築上,也常受到質疑。
展現對建築本業永續耕耘的理念,期許為城市注入新能量。南向立面的外牆採用雙層牆(Double Skin);西側外牆對應西曬,採用大面積的結構體牆面,以降低熱能負荷;南向景觀陽台形成外部挑空,導入戶外風景及四季光影的變化。
受父親——王世杰先生(時任中研院院長)委託,王秋華與古德曼建築師合作設計,於1973年完成的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為王建築師在台的第一座建築,也是台灣1970年代最精彩的建築作品之一。
由陳仁和建築師(1922-1999)設計,於1963年竣工。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專門部建築科(1945)的陳仁和,承接嚴謹的日本現代主義訓練,在面對當時台灣戰後社會語境與建築系統轉異的狀態下,以獨特的形式語彙建構出一種當時當地的建築陳述。
位於台東市西北的公東高工,1960年由白冷會錫質平神父(Hilber Jakob)創校,同年由瑞士建築師達興登(Dr. Justus Dahinden)進行校園整體規劃與建築設計。
礁溪教會是一舊址重建的教會,規劃設計以「重新定義教會並且因地制宜」為原則。教會不僅僅是教會,還像是社區中心,也像是心靈的便利商店。設計上儘量採用本地工法和回收材料,也企圖與常民產生情感連結和關係。
藉反重力托起的概念,創造懸浮的立方體,並以「隱含的球體」為發想,在立面上創造出漸現的天圓。挑高的中庭如萬神殿,連通室內外自然的流動,並以金屬沖孔板營造視覺穿透、降低壓迫感、減少回音並增加內部的互動。
1976年完成的曾文青年活動中心是宗邁早期的作品,由陳邁建築師設計,是他十分得意的作品,顯示創業初期的野心和活力。曾文青年活動中心所需的空間內容,是四十二間住宿單元和一個能供團體活動的室內大型集會空間,以滿足救國團的活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