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基於對未來都市住居議題的研究,以台北市大同區連棟街屋在都市更新時留下的狹長閒置空地為基地,針對現下都更遲緩、房價高漲與能耗飆升等問題,團隊設計並親手打造以台灣都市為起點並可作為其他都市借鏡的永續住宅原型屋,並以此案遠赴德國競賽,獲得「2022歐洲盃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建築首獎及創新銅獎。
用薄透的材質輕微地隔絕著建築的內與外。設計上選擇帶著金屬光澤的銀灰色蘭花網,一張純粹而抽象的面,如畫布般將周遭環境映照而出。順應著周遭都市的氣質,城市的氣味、聲音、加上風的吹拂、網布的浮動,時時刻刻為「QUAN泉.場」帶出不一樣的面貌。
上半部鋼構棚架由西向東傾斜,以輕薄的雙鋼板樑帶出主方向性,讓位於不同高程的人們,視線各自沿著樑穿越活動場,抵達鳳凰木下的遊戲場,開啟多向度流動的活動與風景。屋面在傾斜過程中,漸轉為下垂曲線,在整體方向性秩序裡,帶來另個隱藏中心,支持著底下活動場的凝聚角色。
沿著細窄樓梯進入二樓及三樓,這裡是一處由內部打開來的空間,日常生活交會的核心場景。餐桌不僅僅作單一功能使用,在廚房、夾層與樓梯的陪伴下,它及其周邊成為家庭各種活動的發生場所。垂牆、洞口、樓梯側牆及側柱,在空間中彼此相遇與融合,製造多層空白面域,在流動空間中注入隱私感,以及讓人轉換的抽象性。
Cooler Master酷大師創客大樓,為以全球為視野,提供電腦散熱提案之科技公司其位於台灣的總部大樓。本案位於台北內湖舊宗段重劃區的中心位置,基地形狀為一正三角形,一邊長度約九十米。我們期望總部大樓可以反應當代科技與自然環境之協調與共融,在此形塑一處自然的生態環境,成為都市中的綠色島嶼。
遊客中心是位於花博園區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過渡型空間,我們思考遊客中心作為園區內外的中介空間,面臨大量從都市湧入到自然的遊客,如何成為一個舒緩群眾身心的沉澱池,讓群眾在這裡放慢腳步、親近周圍樹群。
太平國小站立在港西山頭,六十年代因應西岸碼頭工人孩子的就學而創立,隨著產業轉型、人口外移與少子化,於2017廢校。在這迂迴迷宮似的山城,我們想像了一條連接山與海的路徑:從港灣碼頭出發、經由113巷沿著路標踏階而上,穿過太平國小抵達山後的登山步道,串聯城市與山林、人工與自然。
什麼樣的空間被稱為「集會所」?一座由木頭所搭建的屋架,還是一棵樹就足以提供人群集會空間?「集會」的狀態不應被空間的框架給限制住,定義一座集會所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明確的牆壁邊界。
建築不管型態如何展現,都是人與環境的中介,我們要何種建築想法來中介環境決定了我們的世界觀,這決定了整個場域究竟是無限重複的令人感到渺小的工業地景,還是安穩寧靜的居所?是一種殖民式的美學統治,還是一種自然生成的輕鬆秩序?
這不是我的手,這是自然的規律、城市演變的典型。最後變成我當年要做的東西,別人幫我實現了。我一輩子沒蓋過一棟房子,我所蓋的東西不見了,可是它又回來了。我不是一個建築師,建築師蓋了很多房子;我參與了城市的設計,你們每個建築師都要在那個設計裡面做設計,這是我安慰的地方。
本文援引倫敦近年Kings Cross車站開發計畫,以及計畫區落煤廠房改造的經驗,重新檢視華山園區再利用過程中的爭議與課題。
因應而生的「新富足」,讓我們可以置身綠意之中,感受風、品嘗酒、眺望河岸美景、大啖佳餚。用餐時甚至可見身旁有帶狗散步的人與店員開心談笑,彷彿從一個不屬於任何人的公園,成為紛至沓來的公園,再轉變為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園。
具有數理邏輯的三倍傘骨結構,張起如有機葉形輪廓的防水帆布,置身其中有如走進萬花筒般的奇異視覺效果,更能感受到立體的木構產生的特殊空間體感。白天能見到陽光將周圍搖曳的樹影灑落在傘面上,夜晚則點起了浪漫而富有儀式氣氛的燈光。范承宗想用這把巨大的傘為故鄉的人們撐起一座遮陽避雨的空間。
繼2016年西薩會所率先啟用之後,相隔六年,嘉卿會所於2020年十月正式落成啟用。以低調、純粹且俐落、乾淨的空間配置在量體虛實之間融入既有的基地紋理,因地制宜地回應高爾夫球場得天獨厚的豐富地貌,並滿足國際級運動賽事需求與尊榮會員休閒娛樂的多項功能。
本文分就清代城垣的保固維修制度、城工會組織與任務、臺灣地區的城工會等內容進行說明,最後並以淡水廳城城工會為例,詳細介紹這一特殊且極具時代意義的歷史性團體。
不細看不發覺,細看才知道,原來舊有的紋理,造成每條街、路不同的特性。可惜那些紋理已愈來愈看不清楚,除了瑠公圳渠道系統裡斜彎、轉折的部分,以及鐵路軸道那一部分。這一塊,喻肇青老師有很大的貢獻,讓人們更深深體會到台北的自然生態和文化景觀。我也同樣覺得十分重要。
事實上,貝聿銘以他的幾何形式的建築作品告訴我們應善用具文化深層意義的思想所發展出的在地建築空間文化形式,這才是我們在中國館的建築設計過程中所獲得最有價值的經驗。
一片將天地自然帶進城市的森林公園,清理出大器的空,山勢隨著樹林滲入都市,心願是還給礁溪一個能看見山的地方。從轉運站搬來順勢棲居在坡地的巨石,像是古老山靈的化身;在尋覓祂們來向的過程中,終於看見礁溪山的壯闊。祈禱留下不多的室內空間能被溫柔對待,經過多年,走向奉獻而非掠奪,該有多美。
半畝塘的建築倡議「生生環路的推動」,認為每一個基地都是給我們打造生態方舟(文化、生態)的機會,建築人應該從宰制者的角色成為環境守護者;半畝塘在都市(竹北若餘山、若合山、若蒔山),在郊區(台中樸山村)打造一個個聚落的同時,也致力於復育一個又一個的生態。
菩薩寺是半畝塘早期的作品,在一百多坪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現代佛寺,擺脫傳統寺廟建築的印象,菩薩寺使用粗獷清水模與滿牆的綠意構成主要的量體,適切地融入都市街屋景觀中而不顯突兀。緊鄰一旁的維摩舍則是一處文創弘法的空間,兩幢建築皆出自半畝塘,粗獷清水模變成溫暖的泥牆,代表半畝塘對於不同材料的應用與想法。
菩薩寺不執著於傳統形制之複製,而直指佛寺禪意之本心,設計者組織了空間、角落、光影、微風、季節變化,人在空間中棲遊行止,空間在時間中流轉演替,而佛法的意境,自自然然浮現。
半畝塘從一間建築事務所起家,為落實環境產業的理想,自行整合建築業上下游之後投入生態開發,近年提出舒緩都市集居的兩帖藥,若山系列是「城居」作品,樹立都市開發兼顧生態環境價值的典範模式,樸山村則是「郊居」的代表,試圖紓解都市人口至鄰近郊區,並因應郊區環境提出適地適切的開發策略。
若山是半畝塘生態開發系列作品,三座垂直綠化的高層住宅,基地位於新竹高鐵特區,呼應高鐵設站之後快速的都市化,人口集中造成綠地消失,生態棲地消失等現象。在人工地盤的基礎上種植樹木,透過錯層陽台將樹種上高樓層,形成建築一道「樹皮層」。
水院子不僅是水景建築,更是一座生態方舟。透過屋頂的雨水回收系統收集水資源,提供水域足夠且乾淨的水源,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創造生態水域,復育台灣原生溪魚。這是半畝塘的未來住居計畫,每一個家屋都有機會是生態的諾亞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