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第一次進入飲食限制區的移動經驗,到穿梭六條線的轉運日常。埋藏在城市內的出口地景以二十七年的時間重構了台北人與城的關係——捷運的系統經驗成為身體指導、距離量測、地方指認與集體意識等城市生活面向的關鍵同步原則。
本文藉由新史料的發現,重新揭露台拓會社幸町重役社宅的原始身分,除了概述會社成立初期的歷史、事業及人事組織外,並藉由社宅營造歷史、建築特徵等部分,重新梳理該建物獨特且突出的時代意涵與價值,以回應文資保存工作核心之根本所在。
本文挑選分別位於臺北、臺中和高雄;年代橫跨1900年代至1940年代的公共建築案例,以圖面呈現體現於建築生產過程紀錄的文化衝擊。
以表現歷史事件代表性的新聞報導史料為基礎,先就二崁聚落保存的發展歷程彙整相關資料,再藉由國際民俗村理論的對照,重新檢視二崁聚落保存所代表的保存內容與時代意涵究竟為何?
「有機建築」反對的是由形式主導建築而漠視生活與環境時空,而不是反對「幾何」。執著「理性樣式」本身不是理性的,反之,執著於「有機樣式」也遠離了「有機建築」理性與超越理性的精神。我們可以說,只要真正理解並掌握「有機建築」的核心價值、從對的起點出發,那形式與路徑其實是自由的,無論是「幾何」或「有機」
為了內容豐富起見,我上禮拜來看這個展。在一樓展區江導拍的影片裡,黃聲遠在游泳,我就停在那邊看了蠻久的,決定從這裡切入:天地間的勞作,就是在天與地這個大自然的條件下,透過一定付出的勞動,然後最終在那一瞬間,找到一定的密碼。他在那裡游泳,我覺得是很關鍵的。
隨著社會變遷以及科技網路的發達,工作型態亦隨之多元。而在疫情時代之下,居家工作降低通勤頻率,也成為一種常態的工作形式。因此本案以「居住」及「工作」兼用的概念為基礎,突破以往制式之居家或工作的單一使用型態,創造交疊使用屬性的建築新型態。
本案試著在礁溪建築林立的市鎮中,呈現天然安靜山洞般的旅店環境。 一座山洞同時具備外皮一般的鬆軟與內部的堅實,外部遮罩暗示山體「動」的可能,柔軟的外殼是允許所有風化作用發生的可能。
基地位於台北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的角地,西側為車流頻繁的新生南路,南向面臨五米巷道。設計的構想是將原本懸掛於各戶室內的遮陽窗簾向外推移至陽台及雨遮之外,材料則由布料改為銀色氟碳烤漆的金屬沖孔板,建築立面內層保留為大片的落地窗,以此雙層立面解決西曬嚴重的問題,也讓每層四戶、十二層樓共四十戶的住宅建築有了
即使百貨商場的實體消費經驗在因網購及疾情的影響下面臨了歷史性的生存危機,忠泰建設還是必須在即定土地娛樂區使用的條件下在基隆河以北的大直生活圈蓋一座商場。
京都鳩居堂創立於 1663 年,是一家經營香品、筆墨和日式文具的老字號商店,這是一百零六年來鳩居堂總店的首次重建。第十二代掌門人熊谷直久先生提出的要求是:透過商店的創建來營造寺町通的新氛圍。為了不影響營業,花了五年的時間,依次重建了店鋪和街對面的辦公室,搬遷了銷售區,並完成了兩棟相對的店面。
漢寶德先生為臺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為紀念漢先生的貢獻,臺南藝術大學提供校地與漢先生家人提供相關文物,於校園內音像大樓旁新建四層樓之漢寶德紀念館。紀念館承襲漢先生對於博物館的想法及教育精神,將漢先生文物展示空間與教學空間相作結合。
在建築形體上以「一進一退」之設計手法,自然形構出「山」形意象,並也企圖減少連續牆面的壓迫感。而建築材料則以去除無謂的裝飾為構想,以條狀混凝土為基面,形成自然的肌理,並予以打鑿露石製膜成粗曠而自然的質樸外牆,達到內斂沉澱的建築風貌。
本案有別於傳統女廁中才有親子廁間等刻板印象,各棟廁所皆設有親子廁間利於家長使用;通用棟整合哺乳室、無障礙、性別友善及親子廁間,提供最完善、全齡、通用的使用環境。高速公路局全力支持本案設計構想,過程中並主動建議可延續本案獨特的平面構成,轉化為清楚易識別之指標系統。
展示規劃有二個企圖回應的議題,一是和當代藝術館建築做為城市中的歷史建築的豐富涵構及空間秩序的對話。二是回應內容主題,創造多重對話且架構清晰的展示形式。
本展企圖解開長久以來被約制的既定參觀展覽行為,引領觀眾實際以身體來探索在慣常所處之外,另一個不易察覺,卻與他人共感的界域向度,透過人與空間、自我與他者所建立的不斷變化的動態關係,進而思索存在的狀態或形式的可能性。
田中央建築具有像是身體的經驗與周遭的關係,是一種很親密、跟自身尺度的狀態下所發生的事情。首先是「路」,進而產生新的地貌、新的方法論,以及對於未來新視野看待的方式,並且一直用一種很親密的尺度存在。
本文即以這批日本時代的第一手建築史料,說明高二種官舍建築的形式、構造、材料、空間等表現,也重新論述李國鼎故居的建築身世。
持續建造的菁寮聖十字架堂,除了呈現建築本身的老舊更新需求外,也同時反應著時代更迭所產生的種種變化,其上所刻畫的是戰後台灣社會以及建築專業界所走過的每一步痕跡。
這裡不僅僅是冬日花園,也能順應不同季節將其特質渲染到住宅的內部空間;不只是純粹的造景或當地傳統形式,而是與自然相依相惜的親密關係,除了滿足視覺需求以外,也帶來令人欣喜的觸感乃至於愉悅的氣味等更豐富的感官體驗。
Current global building stock renovation rates hover around 1% annually, but annual retrofit rates need to increase between 2.5 to 5% at least.
只要打開大劇院與藍盒子舞台區後方隔開劇場的兩道隔音牆,就可將兩者串聯成為—個100公尺長、容納2300席的超級大劇院,最具野心的創作表演在此上演,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有無限可能。
800席的球劇場,主空間的材料有如被浸入油漆桶般,由Panton。646C的淡藍色來統一。部分座位席位於7F主觀眾席和後方的8F至10F黑色包廂區。觀眾席座位在水平和垂直向度均環形分佈,球形的立體配置,將每一個座位席到舞臺中間點的距離大幅拉近,增加觀賞表演的互動性和親密感。
舞臺層、主觀眾席和樓座區可被構想成一整片折疊的平面,延伸至觀眾席後方的戶外空間,這空間為大劇院的前廳區。透過水平大面積玻璃開窗,前廳可引入自然採光至觀眾席,提供使用者更多空間效果設定的可能性。